山东博物馆|古人的鸳鸯锅?山东博物馆此双联体器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者:M·辰
#陶器篇-53#
山东博物馆|古人的鸳鸯锅?山东博物馆此双联体器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

(红陶镂空豆,大汶口文化)
红陶是最常见的古代陶器颜色 。
红陶器的“红”色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
1.内因作用:陶坯入窑后,其黏土中所含的铁、钛氧化物在窑炉的氧化气氛中出现颜色反映,使成品最终呈现出红色 。这种红色是发自胎质的,不会因时间长而褪色 。
2.外因作用:将碾磨极细的红色陶土用水调和成泥浆状,然后涂刷在陶坯的表面,就像是为陶坯穿上了一件红色的陶衣,然后入窑烧制,其成品呈现出红色 。涂刷陶衣通常是为了要在素色的底色上绘画纹饰所用,经烧制后,陶衣与纹饰结合,一般也不易退色 。
山东博物馆|古人的鸳鸯锅?山东博物馆此双联体器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

(红陶袋足鬶,大汶口文化)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制作了陶器 。从鲁博所藏的大汶口红陶器来看,此时的陶器无论是制作方法、器皿造型、纹饰图案,还是色彩的运用都有了相当的水准,出现了鬶、豆、镂孔器座以及背壶等新器型,其中背壶和镂孔器座是这个时期的两种代表性器物 。
红陶袋足鬶(上图),水器 。三袋足所形成的支撑空间可用于加热,相当于现代人的热水壶 。
山东博物馆|古人的鸳鸯锅?山东博物馆此双联体器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

红陶背壶,盛水器,大汶口文化 。腹上部两侧有耳,可用于穿绳提水(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山东博物馆|古人的鸳鸯锅?山东博物馆此双联体器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山东博物馆|古人的鸳鸯锅?山东博物馆此双联体器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

红陶圜底盉,酒器 。侈口,圜底,一侧有流 。【圜:音“圆”,意为底部圆形且向外突出的造型(有点像现代炒菜锅底部的样子,为凸圆形),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陶器底部造型)
山东博物馆|古人的鸳鸯锅?山东博物馆此双联体器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

最后这件红陶器名为:红陶双联鼎,大汶口文化 。此器由一孔形管将两个实足鼎陶器的腹部相连结,形成一个双联体的造型 。
问题是:这种双联体的鼎器是做什么用的呢?
按理说,鼎,属于炊具,古人用它烹煮食物,其三足支撑的空间用来点火烹煮鼎内鱼、肉 。但是,把它做成双联体是要干什么用呢?此器之用至今不得其解 。
小伙伴们,你觉得它是做什么用的?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鹅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 。谢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