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古代发生火灾时,有消防队吗


火灾|古代发生火灾时,有消防队吗
文章图片

上图_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令条例
消防的硬件说的是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东汉时期名叫“东井灭火”的藏品,这件藏品以陶井为主题,长24.5厘米、宽18厘米、高11.5厘米,井栏四周有榫眼,可以安装井架 。井壁正面有装饰图,画着一个男子肩杠“灭火”旗帜,提瓶健行 。可以推断,当时有了消防专用水井 。
消防专用工具的出现,成为古代灭火的利器 。唐朝文献《通典》记载:“ 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唐代一石约有59公斤,也就是说当时的有了消防水袋,至少装水近180公斤,加上专用的喷水管,提高灭火效率 。
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进行改造时,指出在人员密集的地区,必须规划火巷 。它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消防通道,方便人员灭火、疏散民众,同时起到隔离火势的作用 。这一做法对元、明、清等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火灾|古代发生火灾时,有消防队吗
文章图片

上图_ 南宋《西湖清趣图》描绘的望火楼
鉴于开封城内火灾频发,北宋天圣元年,宋仁宗赵桢下令组建军巡捕,这是历史上第一支专业消防队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的"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 。军巡捕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四季值守,不避寒暑,以此提高火灾警报能力,做到及时出动,扑灭火灾 。军巡捕除了扑灭突发火灾,还有监督检查夜间火禁的职责 。如有祭奠死者,焚烧纸钱,需要事先向军巡捕报备,并在子夜之后进行,以免误警,引起恐慌 。
南宋借鉴了军巡捕制度,建立了"防隅军" 。临安的防隅军士多达2300多人,"官府坊巷,近二百步,置一军巡铺",在主要街道每隔数百米,就有"防隅官房",城内望火楼有20多处 。发现火情时,白天用旗帜,晚上用灯笼,指明方向,为了激励防隅军的士气,还专门设立了奖励制度 。
火灾|古代发生火灾时,有消防队吗
文章图片

上图_ 故宫
紫禁城是明朝的政治中心,其中殿堂遍布,楼阁林立,防火减灾尤为重要,为此,有308口鎏金太平铜缸矗立在紫禁城的各个角落 。太平缸直径160厘米,高120厘米,重1500多公斤,能蓄水2000升,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消防蓄水池 。
太平缸与其它水缸不同,在基座下有一个中空的口,方便炭火在缸下烘烤 。从当年小雪到次年惊蛰,一口缸每日用炭十五公斤,防止冬季缸内蓄水结冰,防患于未然 。在紫禁城建立的五百多年里,总共发生大小火灾五十八次,平均十年发生一次火灾 。太平缸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用 。
火灾|古代发生火灾时,有消防队吗
文章图片

上图_ 故宫内的储水缸
清朝时出现了先进的“机桶”,类似于消防车的雏形,由压梁、气包和水箱等构件组成的大型救火设备 。据《清宫述闻》记载:“紫禁城内禁区饬火蚀,乾清宫等到处机桶70架 。”机桶使用时,四人分两组,负责抬压压梁,一人负责软管 。水箱中的蓄水受到外来气压的挤压,通过软管向外喷射水流,射程可达30米 。
灭火时,需要大量的水 。湖南的《救火事宜》规定,每县设立救火夫头五人,夫头各管十名水夫,官府每月给夫头工食银三钱 。夫头及所属水夫配有专属的颜色和灯笼 。突发火灾时,水夫按色担水,每一担水,夫头给一根水签,事后,一根水签折算一文钱 。当地政府根据各色水夫的表现,给予评定 。发现水夫不听从夫头指挥,或者夫头克扣水钱、中饱私囊的,一经发现,严惩不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