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铜禁|1978年,大洪水冲出的国宝级文物


云纹铜禁|1978年,大洪水冲出的国宝级文物
文章图片

▌修复前的云纹铜禁
这件铜禁发掘出土时,禁体破裂成十余块,铜梗残断,云纹剥落,附兽、座兽全部从本体脱落并且大部分残缺不全,已成数百块碎片,铜梗和铜渣装了几个袋子 。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先生,带着他的几位徒弟,用了4年时间,通过拼接、矫形、粘接、翻模、补配、做旧处理等手段,最终将云纹铜禁完整修复,使铜禁恢复原貌 。修复过程中,首先用较完整的兽体制作石膏模,用锡浇注成两个半兽,视兽体缺少什么,就从上面截取补配 。头顶上的顶花以及尾部的尾花脱落及残断,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用较大的残块翻模补配粘接 。附兽及足兽的顶花、尾花几乎都是补配的 。铜禁破碎到如此程度,让人惋惜,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能够为近距离观察铜禁结构、研究铜禁铸造工艺提供便利条件 。
云纹铜禁|1978年,大洪水冲出的国宝级文物
文章图片

禁,承放盛酒器为禁 。《仪礼·士冠礼》:“尊于房户之间,两甒,有禁 。”东汉郑玄注:“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 。《礼记·礼器》:“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为尊也 。” 。东汉郑玄注:“棜,斯禁也 。谓之棜者,无足有似于棜,或因名云耳,大夫用斯禁 。士用禁,如今方案,隋(椭)长局句,高三寸”、“棜之制,如今之大木舆矣,上有四周,下无足 。” 。可见,禁有两型:一型形如方案,椭长曲足,称为禁 。另一型形如棜(车舆),有四周边,无足,故称棜,亦称“斯禁” 。另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大夫尊于士,从使用的器物上就有区别,虽然功能相似,区别不大,但规定大夫用棜,士用禁,这是不得逾越的 。其实,棜与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棜无足而禁有足,在祭祀神灵的时候,供放祭物要使用无足之棜,亦不能称为斯禁,是因为要尊神不能为神设戒 。
云纹铜禁|1978年,大洪水冲出的国宝级文物
文章图片

据记载,商纣王终日饮酒作乐,在王宫设“酒池” “肉林”,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周王汲取商代灭亡的教训,颁布最早最严格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 。当时禁的使用,有提醒、警示王公大人戒酒的作用 。周初的时候,农业不是很发达,酿酒的原料谷物产量不高,酒应该属奢侈品,不是一般的百姓消费得起的,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条件享用,所以禁酒令的颁布,其适用范围主要是针对大夫、士人等统治阶层这一少数群体的,这样也就能够理解盛酒用禁较之于其他器物数量有限的原因了 。
云纹铜禁|1978年,大洪水冲出的国宝级文物
文章图片

▌禁体铜梗断块背面结构
1978年,云纹铜禁随着一场大洪水的消退而出土,不要看它的功能不大,可是制作起来的工艺却是非常复杂的,专家乍看之下,也无法明确在其身上运用了怎样的技术方法 。
然后再经过多方资料的查找和各位专家的研讨之后,终于可以明确,在制作云纹铜禁时,所采用的乃是失传已久的“失蜡法” 。这种方法需要先用蜂蜡制成所要铸造事物的模型,然后再在它的外面敷上一层耐火耐高温的材料,完成整体铸型 。接着再经过加热和烘烤,使其中所有的蜡模都完全融化,整个铸造模型都只成为一个空壳 。最后再浇入液态金属进行填充,并在其冷却后得到成型后的工艺品 。
【云纹铜禁|1978年,大洪水冲出的国宝级文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