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李渊晋阳起兵,谁是主谋?谁又是帮凶?
据《资治通鉴》记载,晋阳起兵并非李渊之本意,而是李世民强迫所为 。当时刘文静受李密牵连而下狱,在狱中对李世民提出了“入关中,夺天下”的战略计划,李世民说,“君言正合吾意” 。这就说明李世民早有起兵的想法,于是他暗中开始部署,“渊不知之也” 。李世民又通过刘文静结识了裴寂,两人合谋“以晋阳宫人侍渊” 。酒酣之际,裴寂劝说李渊得以晋阳起兵 。
由此看来,李世民成了晋阳起兵的谋划者,李渊的角色是完全被动的,这是事实真相吗?
【李渊|李渊晋阳起兵,谁是主谋?谁又是帮凶?】
文章图片
李渊身边的许多人对起兵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一、李世民在谋划和推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李世民具备了领导者的政治头脑和修养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见隋室内乱,就起了“安天下”之心,又有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士池阳刘弘基从辽东亡命太原,投奔李渊,“与世民善” 。左亲卫窦琮,也亡命在太原,“素与世民有隙,每日自疑”,然而李世民“加意代之,出入卧内,琮意乃安” 。由此显示出李世民具有的亲和力和政治头脑,在他的身边也逐渐聚集起来一批亲信 。
(2)李世民早已有了起兵的想法 。当刘文静因与李密联姻而连坐下狱时,李世民亲自去探望,并与刘文静商量天下大势 。刘文静指出:天下大乱,非有“高、光之才”,不能平乱世 。李世民语出惊人,“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 。我来相省…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李世民请教刘文静,说明李世民心中早已有了收拾旧河山的打算 。而刘文静认为,此时已天下大乱,只要有一位深得民心的“真主”,夺取天下易如反掌 。刘文静描绘的一幅从太原起兵,半年内入关中,而后定天下的宏伟蓝图,说到了李世民心里 。
文章图片
(3)李世民借王仁恭和高君雅抵抗突厥失败的不利形势,迫不及待的对李渊进行劝谏,逼李渊起兵 。李世民认为“此天授之时也”,李渊听后也颇为认同,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有相当政治头脑的李渊来说,他所犹豫的可能是起兵的时机 。
然而李世民的逼迫加速了他对起兵早作打算 。李渊唯恐儿子的急躁会打乱其整个部署,所以他只能答应并且稳住李世民 。他对李世民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 。今日迫家亡驱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 。所以李世民的催促也成了加速晋阳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
文章图片
二、刘文静也是谋划和推动晋阳起兵的积极参与者 。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征高丽,杨玄感借机起兵反隋 。而李密同杨玄感关系密切并做了其谋士,然而起义很快失败,李密也成了官府缉拿的要犯,且按照隋律,他算犯下了灭族之罪 。刘文静因与李密连姻,故而被系太原狱,按律当斩 。对于刘文静来说,呆在牢里,迟早都是死 。但是,如果此时李渊起兵了,并且自己也参与进来,那么不论日后的起兵能否成功,他至少是躲过这一劫难,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加速李渊父子起兵 。如果说晋阳起兵是李渊计划中迟早的事,那刘文静则加速了晋阳起兵的到来 。
(1)刘文静早已看出了李渊父子的反隋之心,所以他才有机会利 。用起兵为自己解脱 。刘文静在大业末年身为晋阳令,而李渊为晋阳留守,“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 。他还暗中观察李世民,“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接纳” 。他对裴寂说:“此非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正由于此,当刘文静因为与李密连婚而下狱时,他才敢向李世民提出“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反隋称帝计划 。如果没有他对李渊父子平时的观察,没有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他的建议只会让他罪上加罪 。
推荐阅读
- 宋太祖|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何赵匡胤被称作太祖,李渊却只?配叫高祖
- 燕王朱棣|如果没有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的王朝能撑多少年?
- 李渊|被李世民逼退位后,李渊真的逍遥自在地生孩子吗?事实正好相反
- 李渊|李渊:从起兵到称帝,李渊只花了十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 司马懿|司马懿起兵造反时,年满17岁的曹芳,为何一言不发呢?
- 李渊|被李世民逼退位后,李渊真的逍遥自在地生孩子吗?事实刚好相反
- 李靖|李靖:唐初最强名将,前半生压根没碰过军队?还差点被李渊杀了?
- 蓝玉|蓝玉到底有多厉害?为何说只要他活着,朱棣就不敢起兵造反?
- 开元通宝|李渊真正的功绩:“开元通宝”为什么是中国货币的里程碑?
- 王凌|王凌已经80岁了,为何还起兵反对司马懿?只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