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杨贵妃为吃一口荔枝,真累死了几匹马吗?竟是将整棵大树一起运

荔枝,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 。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 。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种的记录 。并且,荔枝还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 。
关于荔枝名字的由来,在中国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则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 。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 。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 。《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 。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
杨玉环|杨贵妃为吃一口荔枝,真累死了几匹马吗?竟是将整棵大树一起运
文章图片

有些朋友说,走水路简直太麻烦了,而且太过铺张浪费,不如让贵妃亲自移驾岭南,直接尝鲜,岂不省钱?毕竟,运人的花销可比运树便宜多了 。然而,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唐朝时期的岭南地区,属荒僻的流放之地,只有那些犯了罪的人才会被丢到岭南服刑 。
所以,高贵如杨玉环是根本不会屈尊前往此地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贵妃别出心裁想去岭南旅游,那开销也比运荔枝树多得多 。贵妃出巡,李隆基多半得作陪,所以,这趟南巡的开销基本可等同于乾隆南巡 。试问一下,乾隆南巡铺路架桥的开销,难道还比不上运几棵树到长安吗?
杨玉环|杨贵妃为吃一口荔枝,真累死了几匹马吗?竟是将整棵大树一起运
文章图片

其实,李隆基修个行宫的花销,都抵得上杨贵妃这辈子的“水果费”了,为什么当时的文人总是揪住杨玉环吃荔枝这件事不放呢?
从这里就能看出,唐朝的文人还是有点骨气的 。若不是运荔枝搞得民怨沸腾,唐朝人也没必要将其大书特书 。批判的目的比较简单,就是为了给后世的皇帝或妃子提个醒:他们的吃穿用度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总是挥霍败家,小心把江山玩完!有杨玉环吃荔枝遭批判在先,后世的某个皇妃想吃荔枝时,总会有所忌惮 。
至于老百姓的思维,那就更加简单了 。每逢王朝衰落,人们都喜欢找个直观的原因,揪出一位罪魁祸首 。唐朝自安史之乱开始逐渐衰落,为此背黑锅的就有李隆基、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等 。在前面提到的这四位里,前三个都是不受待见的糟老头子,唯独最后一位是倾国倾城的大美人,比较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所以,在批判的过程中,杨玉环总是被揪出来翻来覆去地批斗 。
杨玉环|杨贵妃为吃一口荔枝,真累死了几匹马吗?竟是将整棵大树一起运
文章图片

以至于,久而久之文人一旦想借用大唐盛极而衰的典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玉环,想到荔枝了 。殊不知,但凡读过几天书的文人,都明白始作俑者就是李隆基 。若非他赋予了杨玉环吃荔枝的特权,谁肯为她千里迢迢地送荔枝呢?
所以,那些借荔枝、玉环之名义讽刺社会现象的文人,实际上是在讽刺皇帝 。
参考资料:
【杨玉环|杨贵妃为吃一口荔枝,真累死了几匹马吗?竟是将整棵大树一起运】【《上林赋》、《过清华宫》、《本草纲目·果三·荔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