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农民拿一张欠条,想要兑换1100万,专家核实为真:你父亲是谁

【山西|山西农民拿一张欠条,想要兑换1100万,专家核实为真:你父亲是谁】“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而镇外邦 。——施耐庵《水浒传》”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古人对于诚信的看重 。在现代社会,个人缺少信用就会步步维艰 。对于国家而言,更要以诚信取信于民,方能安定天下 。毕竟,只有让老百姓信服,才能自发拥护政府,才能让社会更加长治久安 。经历了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新中国才得以成立,经历了风风雨雨,直到现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解放前,军队物资极其匮乏,有时会选择向沿途村庄征用粮草钱财,立下字据,承诺日后再还 。那些征来的物资,支撑着将士们在战场上舍命与敌人厮杀 。可以说,没有沿途村庄的支援,革命不会那么快胜利 。四十年前,山西突然有一名老农拿着张显示金额为1100万的欠条,要求政府兑换 。这张跨越了几十年光阴,历经几代人传承的欠条得以兑现,正是国家诚信的体现 。
山西|山西农民拿一张欠条,想要兑换1100万,专家核实为真:你父亲是谁
文章图片

即便郭建英祖父说明是无偿捐献身家的,但我军有严明的纪律,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财物,于是我军军官仍来到郭建英祖父家,给他写了张没有偿还日期的借条,许诺战乱结束会偿还 。当地百姓也被郭建英祖父的爱国壮举惊呆了,纷纷上门支持郭家生意,变相地为前线战事出一份力,郭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
郭家很快引起了同行的恶意竞争 。但郭建英祖父始终秉承着诚信经营的理念,不肯偷工减料缩减成本,如此正直,郭家产业就在同行打压下渐渐地不景气了 。等到郭建英父亲掌家时,更是不堪重负,只能卖掉产业不再经商,从此郭家就开始了在山里务农的生活 。欠条是郭建英父亲去世前传郭建英的,还告诉他欠条要一直传下去,不到迫不得已别拿出来 。
山西|山西农民拿一张欠条,想要兑换1100万,专家核实为真:你父亲是谁
文章图片

三、政府诚信还欠款
郭建英原本想把欠条作为抗战纪念代代流传下去,可天有不测风云,他老伴患上了重病,家里却没多少钱医治,为此还背上了债务 。于是郭建英抱着试试的心态,拿着欠条来到政府,看是否能拿到钱给妻子治病 。虽然欠条是真的,但毕竟年代久远,万一政府不认账,那他也无可奈何只能认命 。
当地政府确定欠条为真后,立马组织专家组,测算欠款到底要归还多少金额 。欠条上写的是1100万法币,但法币是抗战初期发行的,到抗战后期已严重贬值 。跟现有人民币购买力相比,1100万法币只能兑换人民币约8万元 。兑换比例确定后,当地政府当即拨款到郭建英的账户上,激动得他老泪纵横,特别感谢人民政府,这下妻子的治病钱有着落了 。
山西|山西农民拿一张欠条,想要兑换1100万,专家核实为真:你父亲是谁
文章图片

我们现在看来8万块钱似乎不多 。但是在80年代,万元户在全国都不多见,可以算是富裕家庭了 。据家里人回忆,那时一块钱就可以买一斤猪肉了,冰棍才一毛钱甚至几分钱 。可以说,这8万元巨款让郭健英老人一家从有负债的赤贫之家,直接变成了富裕之家 。当然,他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其先人倾力支持革命队伍的贡献 。
结语:
郭建英祖父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献出全部财富,不去考虑给子孙留家产,可谓是大公无私了 。尤其是叮嘱其子把欠条当作传家宝,别轻易拿出来的气节,显示出这家人并不愿给政府添麻烦 。要不是郭建英确实难以维持生计,恐怕这张欠条还会压在箱底不被世人所知晓 。祖孙三代传递的这张欠条,饱含温情,让人唏嘘不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