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弘墓|墓志铭自称是鱼国人,棺椁上有祆教特征,虞弘墓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到山西博物院参观,一般人都是奔着“陶寺遗址”文物、“娄叡墓”、“鸟尊”以及“虞弘墓”玉棺这几件镇馆之宝去的,如果说“陶寺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而“娄叡墓”有着画功不亚于顾恺之的壁画,“鸟尊”代表了晋侯墓杰出的青铜工艺的话,“虞弘墓”玉棺凭什么能成为偌大的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呢?
虞弘墓|墓志铭自称是鱼国人,棺椁上有祆教特征,虞弘墓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文章图片

神秘的“鱼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在陕西曾经考古发掘了一个西周古墓,墓主人为“鱼国人”,那么此次发掘的虞弘墓是否与之前陕西出土的“鱼国”有关系呢?
墓志自叙虞弘为“鱼国尉纥城人” 。据石椁图案中人物看,无论侍者、射猎奏乐者还是宴饮者,皆深目、高鼻、黑发,多须髯,均为西域人种,与墓志铭中“派枝西域”也相吻合,则可说明该国家曾处西域 。鱼国究竟在什么位置?又会不会是波斯人呢?根据史料推断,又与石椁图像人物相对照,推析鱼国应位于高昌以西 。
虞弘墓|墓志铭自称是鱼国人,棺椁上有祆教特征,虞弘墓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文章图片

墓志铭又记载虞弘祖父曾任“鱼国领民酋长”,领民酋长是北魏为北方附属游牧民族设的官职,虞弘祖父既任鱼国领民酋长,说明至晚在那时,鱼国可能已向东发展,且与北魏有了关系,也有可能当时鱼国成了柔然的附庸国 。
根据墓志这几条线索似可推测,鱼国后来一度在北魏和柔然的交叉势力范围内 。如果以上确认,则鱼国可能是一个游牧国家,对游牧国家而言,定居是相对的,迁徙是必然的 。尤其是其成员,也存在外流的可能 。按照史书记载,隋朝胡人多姓虞者,也有著名大将鱼俱罗为胡人后裔,可见当时的鱼国已经大多纳入了隋朝,因为此后再没有鱼国记载就可以证明了这一切 。
虞弘墓|墓志铭自称是鱼国人,棺椁上有祆教特征,虞弘墓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文章图片

祆教怎么会出现在一个汉人官员的棺椁中?
在白玉棺椁的正前方中部,雕刻着灯台形火坛,上部呈现三层仰莲形,上有火焰,左右两边是两个人首鹰身之人,均是上身倾向火坛,一手捂嘴,一手伸出,抬着火坛一侧 。这是世界各地祆教的通用的礼仪象征,所以可以确定虞弘墓这块浮雕为祆教特征无疑 。
众所周知,隋唐两朝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长安城内有记录的各种外来宗教达三十九种之多,其中就有祆教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所展示,这个教派自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国,一直到元朝末年,仍然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传说中的“明教”其实就是祆教变迁而来 。
虞弘墓|墓志铭自称是鱼国人,棺椁上有祆教特征,虞弘墓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文章图片

可以想象,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晋阳城是当时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边关重镇,也是接纳异域风情、汇通海内外文化经济的重要窗口,再加上虞弘虽然成为一个汉官,但并不影响其崇拜的宗教,那么虞弘墓的白玉棺椁上雕刻了祆教部分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
在其棺椁上,不仅有祆教特征,更有汉人豪华阔绰的饮宴场面,也有采摘果葡的居家生活,或者是欢乐祥和的歌舞情景等等,种种表明,该时期各国、各族人民已经完全融为一体,非常和谐,想必作为“鱼国”人的虞弘已经完全融入了汉人的生活之中 。
虞弘墓|墓志铭自称是鱼国人,棺椁上有祆教特征,虞弘墓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文章图片

结语
山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居于中国对外交融之地,作为连接北方文化圈的纽带和过渡地带,既把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同时也承担着北方游牧民族文明与中国礼仪文明融合的任务 。从虞弘墓出土的白玉棺椁的浮雕来看,“有容乃大”是当时晋阳古城的城市品格,不仅延续了绵绵不断的华夏文明,更保存下了可贵的“鱼国”文化,兼收并蓄,壮哉晋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