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什么?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什么?
文章图片

而这些“井喷”般涌现的桥 , 更有着震撼的大场面 , 比如北宋建成的洛阳桥 , 不但创造性的在江海入口修桥 , 且是中国第一座永久式多孔跨水长桥 , 其360丈的长度也创了新纪录 。这样的“大场面” , 在宋代泉州也不止一处:“石笋桥”“悲济桥”“海岸长桥”也全是类似画风 。整个泉州长度超过80丈的大桥多达近二十座 , 且都是用巨型花岗岩石建成 , 技术一家赛一家高难度 。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什么?】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什么?
文章图片

如此众多的“大桥” , 更承受了战火的考验 。明朝中叶 , 许多欧洲人造访泉州时 , 也同样被这些宋朝年间留下的桥震撼到:西班牙学者门多萨 , 就用大量的笔墨来记录泉州的石桥:“泉州有许多花岗岩建造的桥梁 , 巨大的长石板 , 靠人力似乎很难架设上” 。确实 , 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 , 这么多“大石头”怎么就成了桥 , 他们真感到匪夷所思 。
“匪夷所思”的背后 , 则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重要贡献:“筏形基础” 。工匠们在桥底建造桥墩 , 用纵横交错的木筏堆积水面 , 在木筏上铺设巨石 。就这样 , 一块块巨型的花岗岩石 , 就克服了恶劣的水文条件 , 在咆哮江面上搭起了巨桥 。撑起“海上丝绸之路”时代 , 泉州“黄金港口”地位的 , 不止有东南丰厚的财货 , 更有以造桥为代表的 , 永远是“强国重器”的“核心技术” 。
三、中国家猪“征服”欧美大地
“海上丝绸之路”的火热年代里 , 要论中国哪件农产品 , 能和丝绸瓷器比销量 。毫无疑问就是“家猪” 。
漫长的古代史上 , 中国的传统养猪业长期领先世界 , 中国家猪在“繁殖力”“早熟”“肉质”等各个环节 , 一直领先世界 。明清年间东南沿海贸易火热 , 作为中国家猪“标牌”的“华南猪” , 更是惊艳了世界 。所以明末清初年间 , 东南沿海的港口上 , 常见揣着白银的外商们 , 上岸后就猴急着找猪买猪——不止为买回去吃肉 , 更为改良自家猪种 。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什么?
文章图片

这其中最积极的买家 , 当属英国 。于是风光登陆英国的“中国华南猪” , 也就轻松“攻陷”了英国大小猪圈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改良 , 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 , 英国的本土“猪种”几乎绝迹 , 取而代之的是有“中国猪”血统的大约克夏猪 , 即英国人所说的“大中华种猪” , 随后“大中华种猪”又乘胜追击 , 继续登陆美国 , 把美国的猪圈也横扫个遍 , 美国的“波中猪”和“白色西斯特猪” , 也从此都成了“中国华南猪”的实在亲戚 。
这其中的意义 , 可不是“血统”的事儿 。正是伴随着“中国家猪”横扫欧美 , “改良”后的欧美猪种 , 也高速提升了欧美国家的肉产量 。近代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 , 西方国家的高速崛起过程里 , “种猪改良”以及带来的肉食品增加 , 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
甚至 , 当近代中国陷入落后挨打 , 许多传统手工业都被近代西方工业冲击得支离破碎时 , 撑起中国近代出口“脸面”的 , 依然还是“中国猪”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 用作工业毛刷的猪鬃 , 也成了刚需货物 , 还是美国政府名单里的A类军用物资 。而中国家猪身上的猪鬃 , 就是世界最好的猪鬃 , 二战爆发前全世界每年六千公吨的猪鬃交易量里 , 中国更占了其中的百分之七十五 , 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猪鬃出口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