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上甘岭》: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反抗侵略,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他们这种英勇无畏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下,保家卫国成了当时新中国电影人积极回应的时代议题,讲述 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即志愿军英雄的传奇故事,成了电影创作的重点表现对象 。在众多作品中,电影《上甘岭》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脱颖而出 。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一役”(即上甘岭战役)、“一人”(即综合多位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杂糅而成的主人公张忠发)、“一事”(即因交通封锁在 坑道中面临缺水危机的志愿军战士如何坚守24天的故事),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以及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
上甘岭战役|《上甘岭》: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文章图片

在央视中秋晚会上,郭兰英深情演唱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 。资料图片
这首《我的祖国》由著名音乐人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回顾创作历程,乔羽曾言,“我用很抒情的调子来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达在面对强敌、很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有广阔的胸襟 。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原来首句歌词本是“长江万里波浪宽”,不过乔羽想到,因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于是就改成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以“一条大河”来泛指祖国大好河山,因为“从对祖国的体会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都会与你相关联,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 。“一条大河”以其家国同构的意象,串联起前线奋战的战士与后方家园间的情感联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共情 。不少外国朋友 唱起这首歌时热泪盈眶,想来也是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正如导演沙蒙“即使将来这部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的希望一般,歌曲《我的祖国》超越了时代,无论何时何地响起,都能以浓郁的爱国情怀唤起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重新唤醒那一段尘封的革命往事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也特别选用了这首歌曲搭载 。
由此,围绕着坑道坚守时缺水这一核心矛盾,电影通过象征着生命之水的苹果赋予了影片情感的深度与现实的关怀,也通过狭小坑道中对“一条大河”的唱诵与憧憬,建立起前方阵地与身后祖国的血肉联系,为影片增添了浪漫隽永的 家国情怀 。电影《上甘岭》表现出了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私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最终完成了“英雄神话”;影片也形成了庄严、乐观同时又具有抒情性的史诗风格,实现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交融的美学风范 。结尾处,影片以具有丰富内涵的象征场景升华了主题——反攻胜利后,卫生员王兰将坑道里相伴的松鼠放生,松鼠沿着一棵松树的树干爬上树枝,融于蓝天白云,此景诗意地表达了志愿军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积极精神 。
该片公映时,可谓盛况空前 。上映前各影院虽在公园、商店和重要街口都设立了临时售票点,但每天影院门前购票的人还是排成长龙 。有人清晨6点赶去看7点开映的早场,也有人看完午夜12点半最后一场电影冒着严寒回家 。从1957年1月27日至2月28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上甘岭》在北京连续上映876场,观众达679675人次,平均上座率超92%,打破了北京上映影片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