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被毁之后的圆明园海晏堂照片局部(新华社发)
“中西文化中的浪漫一击”
十二生肖铜像由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宫廷造办处的匠师们精心制作 。既揉合了东西方审美,也体现了我国宫廷匠师极高的工艺水准 。
正如学者所称,大水法及十二生肖雕塑的建成“促成了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中的浪漫一击” 。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国家,喷泉一般为裸体人像,原本郎世宁想在这里放西方的裸体雕塑,但乾隆不同意,后来郎世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就用了十二生肖的主题 。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展览现场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历史照片中西洋楼建筑琉璃部件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兽首,而在原本的喷水装置上,每个生肖是兽首人身,姿态各异 。比如牛拿着拂尘、兔摇着折扇,猴手持棍棒,猪抱着弓箭 。
在雕刻的手法上,兽首结合了中西方传统雕塑的特点 。铜像表面,可以看到根根分明的身体和绒毛和面部纹理 。比如马首的马鬃、猴首的脖颈、猪首的鼻子褶皱等,每一个兽首表面的细微之处都是非常精细的錾工刻画,清晰逼真 。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猴首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猪首
而对兽首毛发表现最丰富的,就是此次回归的马首了 。马首的毛发分成了三组,左右两边各一组,中间一组 。马背上的毛发基本也分为三组 。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马首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这样毛发的分组方式,在西方绘画中是常见的,例如格罗的《拿破仑在埃劳战场》中的马的毛发分法很接近马首 。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虢国夫人游春图》
在中国的绘画和雕塑上,马头上的毛总是归结成一缕
除了雕刻手法,兽首的铸造工艺水平也相当高超 。据X光照相结果显示,马首除了颈部前下方有数个锔钉外,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的分铸焊接痕迹 。
由此可见,马首采用了传统失蜡法浑铸而成,其颈部、脸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头都应为一体铸造,形象逼真 。
十二兽首兽回家之路
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开始了流离之路,经过多次转手、拍卖、捐赠、收藏,百余年间历经跌宕 。
流失文物的追索是公认的世界难题,近年来,随着西洋楼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的拍卖和回归,圆明园的文物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马首铜像回归的历程,不仅有祖国在国际上的努力维权,还有爱国人士的努力与国际友人的支援 。
海晏堂|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文章图片

牛首
鼠首、兔首:在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流失100多年鼠首、兔首首次出现,在当时的拍卖中,因为中国藏家蔡铭超拍下后不付款而流拍,最后被皮诺家庭从原持有人手中买下 。到了2013年6月28日,皮诺先生将鼠首、兔首无偿捐赠给中国;
牛首、猴首、虎首于2000年由保利集团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
猪首是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何鸿燊斥资700万港元买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