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安徽挖出清朝大内侍卫墓,专家刚开挖,墓主后人赶来怒斥:快住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灿烂和辉煌,而随着朝代的落幕和时间的更替,有很多宝贵的文物和财富被埋在了地下,成为了永远封存的古物,如果没有考古发掘,这些朝代久远的产物将很难再被世人发现和熟知 。
因为历史中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的陕西、河南以及安徽等地是地下文物封存比较多的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是我国曾经比较发达且人口较多的地方,很多王朝的都城都建在这这样繁华的地区 。
近些年,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 。然而,这些开发商们在开发地皮的过程中,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在施工过程中挖出文物 。因为那意味着这个工地将被封停,需要等待不知期限的复工通知 。
在安徽阜阳的太和县就发生过这样一件类似的事,让开发商头疼不已,但是对于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爱好者们来说,这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 。那么开发商在开发土地的时候到底遇到了什么文物或者历史遗迹呢?
清朝|安徽挖出清朝大内侍卫墓,专家刚开挖,墓主后人赶来怒斥:快住手
文章图片

在清朝前期,清廷上层的朝堂里很少有汉人的位置,除了极个别出色的汉人外,高官重臣几乎都被满族人和蒙古人所占据,而军队里就更加没有汉人的位置了,主要的武将几乎全都是由满人出任 。这种情况直到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才有所改善 。
专家们尚在怀疑此事的真假,这群人竟然拿出了族谱,说祖上是清朝的一个武举人,因为武艺出色,个人的综合素养较高,被破格选拔到了皇宫大内里充作侍卫 。文物专家们又联系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查阅了地方志和清朝的一些文件记载,经过一番比对之后,终于确定了墓主人确实是这群拿着族谱的人的祖先,墓主人也的确是一名清朝的大内侍卫 。
这下前面的疑惑就解释的通了,因为大内侍卫是有官阶没官职的,所以只有顶戴没有花翎 。
问题得到解答确认后,这群人却提出了抗议,认为考古队不应该打搅自己先人的安宁,拒绝考古专家们的继续发掘 。这就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总不能把发掘到一半的古墓就这样搁置吧?
清朝|安徽挖出清朝大内侍卫墓,专家刚开挖,墓主后人赶来怒斥:快住手
文章图片

而且,因为此事闹的周围人几乎都知道了,引起了民众不小的议论 。更重要的是,如果就此搁置不管,专家们担心会吸引那些闻讯赶来的盗墓贼的窥探 。如果被盗墓贼盯上,那么不光这位武举人会被“打扰”不说,还会造成严重的文物损失 。
最后,还是当地政府出面,经过一番劝说和保证,才解决了武举人后人的担忧,他们保证在工程完工之后会用特殊经费为这个清朝的武举人重新修建一处坟墓,让他们的先辈能够得到安息 。这样武举人的后人才放心的让考古工作继续 。
墓主人生前是武举人,又成为了大内侍卫,这在清朝的社会的普通百姓中里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人了 。那么那时候的普通人怎样才能达到这样比较高的地位呢?
三、武举人和大内侍卫
清朝|安徽挖出清朝大内侍卫墓,专家刚开挖,墓主后人赶来怒斥:快住手
文章图片

据史料记载,清朝和前朝一样延续着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这是选用文官的主要途径 。与之相对应的武官人才选拔,也有着一套严格的选拔测试制度,只是规模和名气都比较小,不为人所熟悉 。
武举制度最早创建于武则天的武周朝,后世王朝对于武举并不太重视,经常忽视或者废弃不用 。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重新重视和规范 。
在清朝,武举和文官的科举一样也是三年考一次,也同样进行会试和殿试,设有三甲,以及状元榜眼等 。武举考试不仅仅只考武艺还会考策论、兵法,以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和战术修养的武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