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古人为何把家产都留给嫡长子,即使嫡长子不贤能,专家:不用怕

《公羊传·春王正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通俗来说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即正妻所生长子有权继承所有财产,即使嫡次子或庶子比他贤能,也只能将一切给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在西周宗法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嫡长子继承制|古人为何把家产都留给嫡长子,即使嫡长子不贤能,专家:不用怕】
嫡长子继承制|古人为何把家产都留给嫡长子,即使嫡长子不贤能,专家:不用怕
文章图片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贤能”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比较缥缈的东西,具有主观性而且有不同标准,很难做到所有人都信服;“嫡长”则不同,它是个完完全全的硬性规定,不容易生出更多的枝节,也有利于财产、家业甚至皇位更加稳固地传承下去 。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会由于家主(皇帝)的喜恶而改变,或者由于生母受宠的程度而变化 。比如汉昭帝是汉武帝最小的一个儿子,即使嫡长子身死,他也并不是接下来的顺位继承人,可是因为汉武帝喜爱他,最终还是选择立其为太子,以至于刘弗陵8岁就即位当上了皇帝 。
嫡长子继承制|古人为何把家产都留给嫡长子,即使嫡长子不贤能,专家:不用怕
文章图片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混乱甚至手足相残的局面,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 。太子胤礽为嫡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即使被废,康熙也忍不住给他第二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而当太子再无希望争储以后,其他皇子们就开始了残酷的争斗,最终导致手足相残的结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