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孤身一人,在香港是如何谋生的?

“这里有7000美金,你替我分一分,妈咪最苦,给她3000 。其他的分给三楼和大房 。”
1951年8月10日下午,从病痛昏迷中醒来的杜月笙突然在枕头底下一阵乱摸,半晌,他摸出一个毛巾包交给侍立在一旁的陆京士说了这段话 。
此时,是杜月笙辞世前的第六天 。他口中的“妈咪”,指的是他生前最后一位太太,京剧大师孟小冬 。
在此前,杜月笙已经委托陆京士将自己的财产和后事做了最后安排 。
这毛巾包里的7000美金,是杜月笙最后的最后安排 。这笔钱,也是杜月笙最后的所有 。
从他分配这最后一笔财产的种种可见,即便此前他已经将自己11万美金中的两万美金分给了孟小冬,可他对她却依旧不那么放心,以至于最后一点钱也要找个由头分大半给她 。
杜月笙的这一细节,除了对新婚妻子不舍和怜惜 。依稀透露着遗憾:他死后,没有子女的她将更苦了 。
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歉疚,这种歉疚在旁人眼里是情义,实际上它更是他对她爱情的表现 。
杜月笙曾和友人半玩笑说:“自己活了五六十岁才明白什么是男女情爱 。”说完这话他还补充了一堆注解,此前我在文章里有讲,此处不赘言 。
很明显,杜月笙这段感慨的来源是冬皇孟小冬 。
熟悉杜月笙一生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虽是黑多于白,但在为人处世上他从来情义满满 。这情义,他对旁人如此,对孟小冬更甚 。
这个“甚”出来的部分,便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 。因为这情至深,于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歉疚也就越深 。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歉疚,通常是觉得自己对他付出不够多,这歉疚背后若没有亏心事,绝是偏爱无疑了 。
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哥们对哥们,姐妹对姐妹,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 。
没错,就是这偏爱,让杜月笙对孟小冬满满都是歉疚 。这歉疚在旁人眼里并不存在实际上,因为在所有人看来杜月笙对孟小冬已仁至义尽 。
可杜月笙对她有偏爱,所以,他的歉疚便多得吓人了:没在自己最风光的时候娶她,是歉疚!没和她白头到老,是歉疚!没给她买大宅院安顿,是歉疚!没和她生孩子,是歉疚!让他照顾自己病中,也是歉疚!没给她留巨款,也是歉疚……
说来,因着这歉疚,孟小冬一生是值当了 。
实际上,孟小冬作为京剧界大神级人物,生计岂会堪忧?但她偏偏就真的“堪忧”了 。
孟小冬之维持生计堪忧,在很大程度上,与杜月笙有关 。
杜月笙死前,曾表示希望她此后再也不要登台唱戏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便真的就再也没有登台唱过戏 。这意味着,她之最后一次登台是为杜月笙(他六十大寿),它之从此不再登台,也是因为杜月笙 。
杜月笙|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孤身一人,在香港是如何谋生的?
文章图片
以唱戏为生的冬皇孟小冬,不再登台唱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将失去最大的收入来源 。且,在香港这块儿地方,人生地不熟,孟小冬独居于此,无依无靠,钱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不过,孟小冬成为一代名伶之前,也是苦日子出身 。在香港独居,日子虽然没有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好,较之成名前,却好了很多倍 。因此,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生活,并没有太大问题 。
在香港的日子里,孟小冬不论生活的有多苦,有一件事从未落下:每日在杜月笙灵位前上香并聊天 。
其实,以孟小冬的名气和唱功,只要她肯开口,钱并不是问题 。
比如说,孟小冬寡居期间,有人找到她,希望将她的代表着《空城计》等等十余部戏拍成电影,拍完之后,奉送她100万港币作为报酬 。
孟小冬却以体弱多病为由,婉言谢绝了邀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