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露西·伯德|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个英国女人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

1894年,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露西·伯德到中国旅行 。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旅行家之一,自1854年第一次旅行到1901年最后一次旅行,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
伊莎贝拉·露西·伯德|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个英国女人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
文章图片

英国公使馆的马车 。站在画面左侧的是英国女王派驻中国的全权领事甘伯乐,坐在马车上的是公使馆一等秘书宝克乐 。
伊莎贝拉·露西·伯德|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个英国女人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
文章图片

北京翻译学院入口 。在这所学院就读的学生都是英国青年,他们毕业后将获得英国驻华领事馆的职位 。画面右侧的建筑就是翻译学院,它坐落在英国公使馆中 。
这一年,正逢慈禧太后六十寿辰 。中国人历来重视逢十的庆祝,慈禧太后自己也想好好过个生日 。自从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此后三十多年间,虽然边衅不断,但京城再也没有兵临城下的凶险时刻 。与英、法一战后,恭亲王奕訢等朝廷重臣,看到西方的兵器远超于我,决定发起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
经过三十多年的“自强”,大清国不但有了自己的兵工厂、轮船厂、铁路和矿业,而且拥有了一支近代海军 。朝廷上下充斥着从容、轻慢的态度 。
1887年,曾纪泽在《亚洲季刊》上刊登了一篇《中国先睡后醒论》,认为当时的中国虽然面对内忧外患,但不过是睡着罢了 。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在不断向西方学习,已经醒过来了 。他还安抚西方各国不必担忧中国的强大 。曾纪泽是著名的外交家,曾在光绪六年(1878年)临危受命出使俄国,为中国挽回了许多疆土权益 。通过此等外交界第一流人物的看法,足见官僚与知识阶层对时局的高估 。
民间舆论也不例外 。甲午战争前,《申报》发表文章《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写道:“日本环地偏小,人数无多,断断不能与中国相敌 。故以勇怯论,中国既可以胜日本,而以多少论日本亦断非中国之敌 。”作者对北洋海军颇有自信,认为“我中国南北洋兵舰不少于日人,枪械不逊于日人 。”朝野上下,主战情绪持续高涨 。
伊莎贝拉·露西·伯德|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个英国女人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
文章图片

英国公使馆入口 。庚子之乱前,英国公使馆坐落在东交民巷北边玉河西岸的梁公府 。梁公府本是康熙帝七子允祜的宅邸,根据清代爵位降等的世袭制度,到其孙奕梁这辈已经降为镇国公 。梁公府有好几进院子,英国公使馆基本上沿用了梁公府的建筑 。
伊莎贝拉·露西·伯德|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个英国女人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
文章图片

古观象台的浑天仪 。
然而,只有李鸿章等少数人知道,此时的中国是外强中干 。1886年,朝廷打着恢复昆明湖水操旧制的幌子,大举重修颐和园 。工程直到1894年才大体完工 。1889年2月,光绪皇帝大婚 。为了让太后归政,这场婚礼也极尽奢华 。朝廷庞大的支出,很大部分来自海军军费 。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不断传来的战败消息,让全国为之震动,慈禧太后终究没能在颐和园举行“万寿庆典” 。甲午一战,打碎了大清所谓“同光中兴”的幻象,古老的帝国跌入了谷底 。
正是这个甲午年,伊莎贝拉·伯德路过北京,用镜头记录下远离战场的北京景象 。虽然她在北京仅仅停留了两周,但仍然能感受到“一种衰败的气息笼罩着这座城市” 。
离开北京后,伊莎贝拉·伯德前往南方,拍下了许多那一时期中国的珍贵照片,现在它们都成为我们研究晚清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
如果您想欣赏到更多珍贵图片,请看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伊莎贝拉·伯德 中国影像之旅1894-189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