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大明王朝-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出生于应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他在位时,改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 。1424年驾崩,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明世宗改上庙号为成祖(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燕王朱棣|大明王朝-朱棣
文章图片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 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
明朝在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但是也有例外 。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
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永乐四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 。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 。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 。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今天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 。这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
燕王朱棣|大明王朝-朱棣
文章图片

编篡永乐大典,尊崇儒家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 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燕王朱棣|大明王朝-朱棣
文章图片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
七下西洋
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
永乐三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 。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 。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