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都是坑道战,为什么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日军却只落得全军覆没?( 二 )


虽然经常受到美军的炮火阻拦和覆盖,但是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一直保持着对前线阵地的补给输送 。
这意味着,“范佛里特弹药量”可以呈指数增长,但是坑道下的志愿军的伤亡却未见得是指数增加的 。
每一次炮火准备后,美军的部队冲上山头,会发现,本来要炸掉的装备全部转入了地下,现在原封不同拿出来对着他们射击 。
本来杀伤了不少志愿军,但是一夜之间通过补给线,新的兵员又送了上来,抵抗的力量还是很强 。
当然,对于没有反斜面掩护的后勤补给线,反而成了战争后期志愿军伤亡的主要来源 。前线死人经常没有补给线上多 。
志愿军|都是坑道战,为什么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日军却只落得全军覆没?
文章图片

朝鲜战场上的补给线
所以,坑道战术之所以能成为志愿军跟美军周旋的工具,而不是沦落成仅仅是拖慢志愿军死期的垂死挣扎 。
就是因为后勤补给的顽强,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供应是坑道战术能发挥功效的前提 。
志愿军|都是坑道战,为什么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日军却只落得全军覆没?
文章图片

4、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不是单一战术,而是一个体系战术,融合诸如反斜面,棱线在内的一系列其他战术 。
坑道工事在面对敌军远射轰击时固然存在优势,但单凭坑道工事仍很难与步步为营的联合国军进行正面对抗 。
因而志愿军在坑道工事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构筑反斜面阵地,两相结合得来进行兵力储备和躲避敌直瞄和曲射火力 。
此后志愿军利用坑道与联合国军作战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反斜面阵地防御作战的形式出现,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上甘岭战役 。
尽管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可以抵御美军榴弹炮、飞机轰炸的曲射或抛物线火力打击,但美军还拥有大量坦克、无后座力炮、M-2重机枪等直射火力 。
由于志愿军缺乏火炮,美军在进攻时仍然可以轻松地将坦克等直射火力部署到适当位置,对志愿军阵地上的坑道口、火力点进行压制,然后步兵上山占领表面阵地 。
随后就会出现,整排整连部队被美军几支步枪堵住坑道口的严重情况 。这时候,本来效果不错坑道反而让志愿军自缚手脚 。
志愿军|都是坑道战,为什么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日军却只落得全军覆没?
文章图片

这张图比较好显示了反斜面战术的应用,虽然不是朝战的
所以,志愿军构筑了大量反斜面阵地,所谓斜面,就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部分,在一个前沿高地上,朝向对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对方的斜面为反斜面 。
反斜面坑道工事利用山体的遮掩,美军当面的所有直射火力就都成了摆设,曲射火力也存在很多死角,压制效果有限 。
志愿军|都是坑道战,为什么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日军却只落得全军覆没?
文章图片

但反斜面阵地也不是坚不可摧,其关键就在于棱线的争夺 。
当志愿军棱线丢失的时候,美军会以极快的速度全力扑上,使反斜面坑道里的志愿军来不及预警来不及展开兵力占领阵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 。
美军然后就调上无后座力炮、重机枪等直射火力,压制后山志愿军的阵地,最后肃清前山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 。这时候一般志愿军就惨了 。
志愿军|都是坑道战,为什么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日军却只落得全军覆没?
文章图片

美军的炮火
最经典的持续好几天的棱线攻防战,美军稳扎稳打利用炮火优势逐步控制棱线,而志愿军就死守反斜面阵地拖时间,到夜间新部队运动上去重新控制棱线 。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一场典型的反斜面防御作战 。
窝在反斜面,等炮火弱下来,冲上去打一波,打退就缩进反斜面坑道,继续等 。
后期,随着志愿军炮兵的展开,很多时候志愿军可以在美军冲上反斜面时直接呼叫炮火轰击表面阵地,或者直接在美军没冲上山头正在爬山时,算好时间差,给美军“火力覆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