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兵败豫湘桂:连饿着肚子的日军都打不过,这样的国军不配获得胜利( 二 )


可以说,这样一直饿着肚子的三流部队,穷的都要乞讨了,说他们的是“招核男儿”都有点丢脸,但正是这样一支“乞丐日军”却将250万的国军,打的丢盔弃甲这又是为何?
国军作战败人品
和“饿着肚子”的日军相比,此时的国军又是怎么样的呢?
当时在河南防守当时日军的国军第一大战区——第一战区,当时的第一战区是司令是蒋鼎文和汤恩伯,那么两位的仁兄能力如何呢?蒋鼎文是国军中有名的飞将军,撤退不求最好,只求最快,而汤恩伯更是在主政河南的时候被人河南当地人列成“四害”之一 。所以从这两个老哥的履历可以定调在河南的国军了——完全站立在百姓的对立面 。
日军|兵败豫湘桂:连饿着肚子的日军都打不过,这样的国军不配获得胜利
文章图片

被誉为不会打仗的最强关系户蒋鼎文
事实上从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以及1941年开始的饥荒开始,国军就因为救灾不力,导致大规模的难民潮,以及各地官员和军队,在抗灾中到倒卖军粮逐渐失去了民心,根据当时的外国采访人员白修德记载“已经穷的河南农民在袭击他们自己的军队,间接帮助日本人打仗” 。而当白修德质问当局明明有粮食,为何不援助百姓的时候,当局反问他“如果将粮食给百姓,士兵们会饿肚子,那么谁能保卫河南” 。而国军在河南的一系列昏招,导致他们在1944年的作战中根本就没有民众的支持,不仅如此,当地的百姓甚至会袭击国军的溃兵,抢夺他们的武器、电台和大炮等 。
在河南国军将自己置于百姓的对立面,这样的军队谈何配得上胜利?
日军|兵败豫湘桂:连饿着肚子的日军都打不过,这样的国军不配获得胜利
文章图片

电影《1942》中从河南溃逃的国军
在1944年的豫湘桂作战,除了长衡战役靠着方先觉得失守衡阳还能挽回点声誉之外,1944年的国军简直是一场大溃败 。而作战失利的原因除了因为日军是哀兵作战(战前日军姿态放得很低),以及他们针对战役展开的了半年的兵棋推演和作战物资和指挥的协调之外 。
剩下的可能更多的是国军的原因,军队内部(特别是河南的第一战区)派系林立,高层军官贪污军饷欺压百姓,派系之间有相互拆台,作战畏缩,导致即使是兵力上取得绝对的优势,依然还不断地溃败和逃亡 。
因此不是针对国军,他们在豫湘桂中的表现,真的不配这一次会战的胜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