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为何百姓都选择妥协而不反抗呢?这3点原因是关键

古文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这句话主要是描写靖康之耻带给北宋以及南宋百姓们的那种心中冲击 。然而靖康之耻主要是围绕着宋朝时期所发生的一些耻辱性事件,如果把时光是定刻在满清政府时期,那么大家会发现签订的那一系列条约甚至是被动性侵略战争,也是我国历史上不得不被直视的屈辱时刻 。其中20世纪初所发生的八国联军战争,同样也是一份耻辱 。
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为何百姓都选择妥协而不反抗呢?这3点原因是关键
文章图片

简单来说,就是百姓对清政府失望了 。第2点原因是百姓意识还并不是十分先进 。举个最好的例子,1897年当时清朝末年时期有一位学者,名字叫做严复,他翻译了英国的《进化与伦理》,并且加上了一些符合国内国情的思想,融汇成了一本叫作《天演论》的学说 。这个学说按照当时的社会来看,是非常先进的一本文学著作,可是在国内却并没有受到推崇 。从这一点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内百姓民族意识还没有觉醒,是很多悲剧发生的一个根本问题 。
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为何百姓都选择妥协而不反抗呢?这3点原因是关键
文章图片

【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为何百姓都选择妥协而不反抗呢?这3点原因是关键】第3个原因也离不开百姓的生活,太过困苦 。从1840年开放工厂、割地赔款到1900年之间,最辛苦和最受压迫的是清朝的百姓 。用古话来说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在被压迫了很久之后,清朝百姓们自然也希望能够把日子过下去,最起码能够满足自己一日三餐的需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