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活|快手需要变得更"快"( 二 )


Questmobile数据也可验证这一趋势,2016年,快手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为34%, 到2020年,该比例为35.2%,变动可忽略不计。
收入“三驾马车”,起大早赶晚集对短视频平台来说,早已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投资人开始从收入角度仔细衡量公司价值。
在商业变现方面,快手2020年完成了“大转身”。2020年之前,快手以直播收入为主,广告收入、电商收入为辅。
不过,到2020年第四季度,广告成为快手最大的收入来源,直播第二,电商等其他收入排名第三。
这既是快手的主动转型,也与直播的天花板有关。从直播付费用户数来看,2019年第四季度是5020万,2020年第一季度冲高到6700万,2020年第四季度回落到5080万。
至此,快手收入的“三驾马车”,直播步入成熟期,未来,主要看广告和电商的发展。
在广告方面,快手商业化前景不容乐观。
对于品牌来说,从高端往低端打容易,从低处升入高处难。广告主愿意对消费能力强的人群、调性较高的场景进行投放。但根据用户结构分析,快手和抖音在这方面有不小差距。
此外,广告天然地和“媒体”属性更匹配。抖音大屏模式更有利于广告投放,快手双屏强调社区氛围,不利于广告加载。
目前,快手已经将主页的双列改成单屏,但在用户商业价值、产品调性等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电商变现,这可能是快手最有机会扳回一城的领域。快手用户对主播的信任度较高,互动更多,容易激发购买和复购。快手早期在电商变现业务上其实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但最近两年动作上略显迟缓,而抖音却在电商业务上表现的更坚决,动作也更快,通过大力推动品牌自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面向终局,不进则退不论是用户数,还是商业变现,快手都曾经起了大早,但目前情势却一点不乐观。
快手最大的挑战在于,它处在第二名,但团队却更偏防守风格。
在许多传统行业,第一名和第二名可以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共分市场红利。比如在家电行业,格力、美的双雄格局奠定以后,两者的盈利和股价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
但互联网行业不一样,“赢家通吃”更常见。短视频的“飞轮效应”,容易让强者更强,后来者越来越难。
在泛视频行业,抖音战力极强,在一线主流人群中有更大份额,不论是声量,还是商业变现能力都占据上风。B站尽管数据不如快手,但抓住了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Z世代(出生在1995年~2010年之间的,深受互联网影响的青年群体)。
对快手来说,最好的结局是和抖音划分领地,核心的用户群不被侵蚀。
最差的结局是,当用户数、商业收入这两项关键指标不断落后于对手,且找不到有效反击方法时,可能会失掉最开始的城池,地盘越来越小。
未来,快手的团队和管理机制能否破局,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
快手是一个“慢团队”。“慢团队”的特质是,注重产品体验,关注社区,有人情味。
慢团队本身不是问题,某种程度上,微信就是“慢团队”的代表。但问题在于,快手没有微信命好。
从本质来看,短视频和社交产品的壁垒不同。不论是QQ还是微信,都是具备极强“社交网络”效应的产品,一旦建立先发优势以后,后来者难以进入。
相比之下,短视频平台的“网络效应”就弱很多,它更偏向于内容及媒体属性。尽管快手一再强调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最终,大多数用户来这里的行为,主要就是观看,而不是互动交流。
从商业属性来看,短视频是一个“快生意”,在这场竞争中,运营能力、策略快速迭代、超强执行力,是核心变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