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你对鸦片战争的误解有多深?英军其实并不强,我们错怪清军了( 二 )


1860年8月24日,天津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失守 。不得已,咸丰帝只能用和谈的方式,试图解决战争问题 。期间,英法联军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进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条件,只要咸丰帝答应,英法立即退兵 。
林则徐|你对鸦片战争的误解有多深?英军其实并不强,我们错怪清军了
文章图片

咸丰帝并未在意英法提出的要求,反而将重点放到了仪式上 。据史实记载,谈判过程中,咸丰帝认为对方的谈判使应该按照清朝的规矩,跪着向自己呈递谈判文件 。不仅如此,同在场的谈判代表载垣,甚至提出一个昏招,认为英国的谈判代表“善用兵”,如果能将其擒住,就能大大削弱敌军兵力,导致敌军军心大乱 。然而载垣和咸丰帝没想到的是,载垣的这一做法,给了联军进攻北京的借口 。
1860年9月7日,谈判破裂,英法联军再次对清朝政府展开攻打 。19日,在入华多年的传教士帮助下,英法联军发现北京到通州运河沿岸部署大量清军,侦查后得知,那条运河上有一座为八里桥的单孔桥,从那里到达北京,仅有8公里的路程 。这一发现也意味着,八里桥之战,正式爆发 。
林则徐|你对鸦片战争的误解有多深?英军其实并不强,我们错怪清军了
文章图片

据史实记载,英法联军仅用了4个小时,就获得八里桥之战的大捷,由于武器和方式的落后,清朝与英法联军的损失兵力形成鲜明对比,清朝阵亡3000人,英法联军仅仅阵亡5人,受伤46人 。这成为后世指责清朝统治者懦弱的证据之一,也坚定了懦弱将下无勇兵的想法 。
战争失败 却赢得尊重
然而,八里桥事件的幸存者,却在自传中暴露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这一细节也表明了百年来,后世对清军“懦弱”的形象是错的 。
据法军统帅孟斗班描述:在侦查期间,清朝骑兵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相遇,清朝骑兵虽没想到会在此遇到英法联军,但在见到敌军时,依旧毫不犹豫往前冲,清朝骑兵一直推进到距联军炮兵只有50米的地方,英法联军受形势所逼,只能动用炮弹 。清军在密密麻麻的炮火中,不断倒下,又爬起,损失了一支小队,很快又有新的一支小队顶上 。面对密集的炮火,清兵反倒没有退缩,反倒不断增加人数,这使得清军一度突破了联军的防线 。
林则徐|你对鸦片战争的误解有多深?英军其实并不强,我们错怪清军了
文章图片

在两军交战期间,清军率先发现了联军的弱点 。因为联军是由两支部队组成,两边规矩、语言均不同,导致英军和法军的队伍中间有着一个微妙的薄弱环节 。清军集中火力,对此处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英军见盟友被袭,本想援助,但清兵突然又调转马头,将火力对准英军 。
关于八里桥之战,清朝军队得到了联军的高度评价 。法国军队的中尉曾对当时的场面做出过如下描绘:“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 。另一位亲历者,法国翻译官埃利松则记述了自己目睹的一副画面 。
“清军秩序井然,安安静静地朝我们小跑过来,他们的队列非常整齐,分组变换队形时一点也没出现凌乱的现象 。让人吃惊的是,我们没有听见有人指挥的声音,所有这些动作都是靠上下挥动的旗帜来完成……在大桥入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像是统帅的旗手” 。
林则徐|你对鸦片战争的误解有多深?英军其实并不强,我们错怪清军了
文章图片

“他举着一面黑字杏黄大旗,向中国人的所有军队传达着命令 。尽管敌人已经全线撤退,大桥上尸首遍地,只剩他独自一个人还在传达僧王最后的命令 。子弹和炮弹在他的身边呼啸而过,他却毫无惧色 。他的勇敢让我们惊叹不已……炮火眷顾了他半小时……终于,他被一颗炮弹打中,杏黄大旗被炸得飞了起来,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