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易中天为何说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还建议不要再讲卧薪尝胆了?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关于这一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后,不仅有其“公德”,更有其自身的“私德”,而后人的评价切入点又自然不同,难免会有个人情感夹杂 。也正是后人评价切入点的不同,也自然就会影响到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高低,甚至还会出现评论两极分化的局面 。
一如,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郭沫若 。作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对于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现在人们的口中,他的口碑却要差得多,至于原因则就是“私德有亏”,其抛弃妻子之举也着实令人不耻等等 。
但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纵向发展角度之上,就会发现历史人物几乎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如是也才有了“圣人论迹不论心”之语 。
越王勾践|易中天为何说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还建议不要再讲卧薪尝胆了?
文章图片

易中天眼中的越王勾践
但作为历史人物,越王勾践可远不止这一面 。易中天之所以说勾践不值得宣扬,便是因此 。在易中天的演讲中,他引用了《吴越春秋》的几个故事,并从这几个故事之中引出了自己的评价 。
《吴越春秋》中记载:公元前496年吴国阖闾趁勾践新立攻伐之战中,越国之所以能够出乎意料地获得胜利,究其缘由乃是越王勾践兵出其谋 。
而这一奇谋,则是越王勾践派遣敢死队冲入吴军阵地,单从这里而言似乎平平无奇 。可接下来,越国敢死队在冲入吴军阵中时却不是杀敌,而是自杀 。也正是诧异与越国敢死队的自杀,吴军不做防备之下越军才得以趁机袭击了吴军,从而得胜 。
那么越军敢死队为何自杀呢?《吴越春秋》中记载:乃是勾践胁迫了敢死队的亲属,才让他们只能选择自杀 。
越王勾践|易中天为何说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还建议不要再讲卧薪尝胆了?
文章图片

《吴越春秋》之中还记载有“蒸熟种子”故事 。说的是,越国灾荒时,无奈向吴国借种子,夫差欣然应诺,帮助越国度过难关;可待吴国遭遇灾荒借种子时,勾践却接受了文种的建议将种子蒸熟之后,再送给吴国 。种子既然已经蒸熟,自然是难以出芽,吴国由是饿殍遍地 。
在这两则故事之中,越王勾践的心机深沉、狡诈的一面,已是彰显无疑 。那么勾践果真如此吗?
其实,单从《吴越春秋》而论是难以作为实证的 。这本书作者为汉代赵晔,而在历朝历代的评价中更是将它当做《世说新语》一般的小说,因此对于此事的记载便已是真伪难辨 。
而在易中天老师眼中,对于勾践在功成之后的举动也颇有微词 。
在打败吴国之后,主要谋臣范蠡选择离开从而幸免于难,至但勾践的另外一大助力谋臣——文种则落得一个被其赐死的结局,无疑这也奠定了“飞鸟尽,良弓藏”的中国传统政治逻辑基础 。
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勾践无论是有无《吴越春秋》之中记载的那般故事,其心思深沉、狠厉的一面却也是存在的 。
【越王勾践|易中天为何说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还建议不要再讲卧薪尝胆了?】
越王勾践|易中天为何说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还建议不要再讲卧薪尝胆了?
文章图片

小结
易中天的评价虽然看似有偏执的一面,但也正是在“正面”与“反面”的评价之中,我们才更加立体地了解了越王勾践 。
那么到底要怎样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其实,圣人论迹不论心才是最优解,而且残酷且真实的一点是,历史人物的私德比之公德显得更微不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