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局势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挥,2000多万囚犯成了国家栋梁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手段的延伸,真正能从战争中获益的其实只有少数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是没有赢家的 。从二战来看,苏联军民在伟大领袖斯大林的领导下艰难地击溃德军,捍卫了国家尊严与主权 。然而整个二战,苏联损失了约2700万人口 。
文章图片
在经典战争大片《兵临城下》中有这样一幕:刚刚应征入伍的动员兵被列车拉到前线,冲在最前边的士兵分配到了枪,后面的士兵只发到了弹夹 。当前排士兵阵亡后,后排士兵捡起枪继续冲锋;这些动员兵背后还有随时开枪射击逃兵的监督人员,这样的作战方式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士兵与炮灰无异 。实际上,这样刻画苏军绝对存在较大的偏见,但由囚犯临时组建起来部队曾经遭遇过类似的情况 。
原来,从常理考虑,一堆看上去穷凶恶极的囚犯被凑在一起,还让他们拿起枪,谁都不敢保证他们不会捣乱,或是临阵倒戈 。为此,苏军高层通过多重手段防患于未然 。首先,囚犯组成的部队规模被严格限制,人数不能太多,以防局势难以控制;其次,当苏军发起进攻时,囚犯们往往被要求冲在最前方,一旦有人图谋不轨,后排的军官有权先斩后奏 。当苏军遭遇敌军凶猛的火力点、坚固的工事时,总是由囚犯们冲锋攻坚,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踏上战场就意味着牺牲,一时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这些特殊的士兵,平均寿命不超过3个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更是号称“平均活不过9分钟” 。
【斯大林|局势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挥,2000多万囚犯成了国家栋梁】
文章图片
即便如此,他们在部队中仍然备受冷落,苏军士兵纷纷敬而言之 。然而,纵观整个二战,苏军之中的“囚犯”们几乎无人作乱,相反,他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总是主动冲在最前方 。他们表现出来的战斗意志令人敌我双方倍感震撼,随着战争进行,苏军官兵们纷纷转变了对囚犯们的看法 。苏军高层也开始尝试扩大囚犯部队的规模,甚至组建成独立编制的部队,并将它们称为“惩戒营”,这些惩戒营反而成了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 。
除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惩戒营外,囚犯中的精英分子被安排在特殊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苏联著名武器专家图波列夫,为苏军研发出大量性能优良的武器,斯大林大手一挥,不但将其赦免,还亲自为其颁发勋章,囚犯摇身一变成为国家英雄 。而那些妇女和年老体衰的囚犯则更多地充当工人的角色,他们被安排在后方协助军工生产 。据统计,他们在二战中为国家生产了2550万枚炮弹、约1000万枚地雷和3000万枚手榴弹,可谓是贡献卓著 。
文章图片
纵观整个二战,共有超过2000万囚犯被卷入战争,由他们组成的特殊力量是卫国战争的一大支柱,也是一个缩影 。苏联军民正是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支撑下,才抵抗住德军攻势,一步步扭转战局,最终反败为胜 。当然,结局也是比较令人欣慰的:大部分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囚犯,战后都得到了减刑或赦免,有些表现突出的还成为军官,成为苏联英雄,命运彻底改写 。
推荐阅读
- 家乡|28万员工令京东失50亿,刘强东一句话扭转局势!难怪能获官媒力捧
- 关羽|当年如果刘封出兵救了关羽,会对三国局势有什么影响?
- 约瑟夫·斯大林|从太子到阶下囚:斯大林次子给赫鲁晓夫下跪求饶,死时年仅40岁
- 斯大林格勒战役|历史上,有中心开花战术成功的战役么?
- 丘吉尔|雅尔塔会议时,斯大林和罗斯福做了什么事,把丘吉尔都气哭了
- 崔可夫|崔可夫元帅的“礼物”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没有阻止战争,为何斯大林却要与德国签约?
- 苏联_历史|1959年斯大林死后苏联为何突然跟中国翻脸
- 斯大林|本是斯大林心腹,拒当屠夫遭处决,临死前感叹“上帝真的存在”
- 斯大林|斯大林:十件鲜为人知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