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马嵬坡兵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是唐朝政治的转折点 。这次兵变被认为是由太子李亨幕后策划,趁着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出逃的权力空白期,夺去唐朝争权而发动的兵变 。兵变中李隆基宠信的宰相杨国忠被杀,而贵妃杨玉环也被迫赐死,唐朝的大权落入太子李亨之手 。然后李隆基与李亨父子俩分道扬镳,李隆基南下入蜀避难,而李亨则北上灵武,开始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历程 。可回顾兵变发生的过程,可以发现发动这次兵变的主要将领并非李亨的人,而是李隆基的心腹大将陈玄礼,于是这次兵变的起因便成为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
李隆基|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文章图片

如果说陈玄礼听命于李亨而背叛李隆基,但在马嵬坡兵变后的行为来看,却是充满矛盾的 。马嵬坡兵变帮助李亨掌握了唐朝政权,但作为兵变的发起者,陈玄礼却没有跟随李亨北上灵武,而是跟着李隆基南下蜀中 。此后陈玄礼依然担任李隆基身边的禁军统帅,返京之后仍旧是李隆基身边军事权力的掌握者,甚至让唐肃宗李亨和李辅国感到忌惮 。从权势和地位来看,陈玄礼显然没有因兵变而受到影响,李隆基仍旧非常信任他 。这种情况在发动兵变的将领中是独一无二的,完全不符合兵变将领必然死无葬身之地的历史定律 。
李隆基|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文章图片

从这个情况看,李隆基似乎并没有认为陈玄礼是背叛的,而陈玄礼与李亨也没有在政治上进行交易的直接证据 。可兵变这种事情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李隆基和陈玄礼的态度却违背历史规律,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正常的皇帝不可能在身边留着发动过兵变的将领,哪怕这个将领的出发点是如何的忠诚,但对帝王来说都是很大的威胁 。陈玄礼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和报复,还在返京后加官晋爵,这显然不是处理兵变反叛将领的套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嵬坡兵变似乎在李隆基眼中就不是背叛,而是陈玄礼受他命令进行的操作 。
李隆基|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文章图片

如果从李隆基在兵变以后的态度来倒推,给人感觉是他才是兵变的幕后主谋,而李亨只是捡了个便宜的太子 。尤其是李亨抵达灵武后被拥立登基称帝,李隆基被尊位太上皇时,他并没有对李亨登基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反对,这完全不想是被逼放弃政权的皇帝 。如果李亨登基时,李隆基在灵武被控制,那他表示默认还情有可原 。可在蜀中避难时,李隆基的人身安全是有保证的,还有剑南节度使颖王李璬保护 。李璬是李隆基第十三子,统领剑南及云南地方的军政大权 。如果李隆基不同意李亨在灵武登基,他完全可以扶持李璬,而不是保持默认的态度 。
李隆基|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文章图片

从上述的结果来看,马嵬坡兵变似乎并不违反李隆基的意志,李亨借着兵变掌握朝廷大权也不是逼父下野的不孝之举 。以这个角度来分析,马嵬坡兵变就不是一场兵变,而是父子俩商量好的权力交接 。只是这个交接中动用了军队,剿灭了杨国忠及其党羽,确定了率领灵武援军迎击安禄山叛军的方案 。
那么到底马嵬坡兵变的真相是什么呢?陈玄礼的反常举动,事后李隆基的反常态度,又作何解释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在史书上的记载中找答案,从蛛丝马迹的细节中入手 。分析这些史料可以发现,似乎从李隆基出逃长安开始,这一切就在他的布置之中 。
李隆基|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文章图片

首先在出逃长安之前,朝廷因应对安史之乱而发生争执,有人提出李隆基传位给李亨,但被杨国忠及其党羽阻止 。从这个细节上看,很显然杨国忠对朝政还存在着很大的控制力,甚至能左右皇位的传承 。结合杨国忠与李亨一贯的矛盾,在加上安禄山起兵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可以认为这时朝廷舆论中已经存将杨国忠作为弃子的打算 。杨国忠作为权倾朝野的宰相,对此必然有所防范,不可能坐以待毙 。再加上杨国忠自己招募的防守长安的新军,可以推定在长安城中除掉杨国忠是很艰难的,甚至可能被他发动兵变以反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