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别被《康熙王朝》误导( 二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最终决定武力收复台湾,但就统兵人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
这个时候,姚启圣主动选择推荐施琅为主帅,但这随即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一方面,施琅虽然精通海战,但在此之前,他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决战均已失败告终,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朝臣对其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担心,施琅与郑氏集团有着血海深仇,一旦施琅登岛,必然会大开杀戒,届时台湾必然是生灵涂炭 。
然而,姚启圣却是一再坚持保举施琅为主帅,为此他不惜压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为施琅做担保,这才让康熙皇帝最终决定,让施琅挂帅,统领军队收复台湾 。
姚启圣|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别被《康熙王朝》误导
文章图片

可面对姚启圣的力谏死保,施琅却选择了“恩将仇报” 。
施琅先是要求将最初制定的他与姚启圣“二人协同平台”的方略,改为由他“一人独断”,就此将姚启圣排除出了决策层 。当然,姚启圣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没有与施琅计较,继续为大军平台提供军需,协助军队作战 。
但是,就在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他又暗中联合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明珠等朝中重臣,对姚启圣展开了弹劾,使得立有大功的姚启圣仅仅获得了很少的赏赐,而他自己却被康熙晋封为了靖海侯,赏赐极为丰厚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去世,终年六十岁 。由于家中过于贫困,以至于他的儿子要通过卖地来为姚启圣筹措丧葬费用,不得不让人感到极度的同情 。
姚启圣|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别被《康熙王朝》误导
文章图片

李光地,康熙朝时期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汉族官员之一 。
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其后一直在北京任职 。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叛乱,而此时李光地正在家中省亲,随即遭到了耿精忠的抓捕,并强迫其为之效命 。
面对此情此景,李光地表面上装作愿意归顺耿精忠,背地里却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密折呈报康熙,在表明自己忠心的同时,也将他所掌握的耿精忠在福建的兵力部署等事务一并向朝廷做了汇报,这也令康熙大为感动 。在这之后,康亲王杰书领兵进入福建,李光地随即投靠了杰书,并跟随其征讨耿精忠 。
“三藩之乱”平定后,李光地被调往北京任职,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职务不断得到提升 。
姚启圣|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别被《康熙王朝》误导
文章图片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正式被康熙皇帝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了当时权势、地位最高的汉族官员之一,甚至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鲜有非旗籍的汉族官员能达到这一官场高度 。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对于李光地的逝世,康熙皇帝痛心不已,除了安排五阿哥胤祺代其前往吊唁,康熙还赐金千两,并为其上谥号“文贞” 。到了雍正初年,李光地又被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享受到了极高的身后殊荣 。
由此可见,相比于周培公与姚启圣,李光地不仅是三人中,在世时担任职务最高的一位,同时其结局也是最好的,当然,其身后的殊荣也是最为显赫的 。
姚启圣|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别被《康熙王朝》误导
文章图片

至于《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很多关于他的剧情都属于“张冠李戴” 。
例如,李光地初登场时,率领一众孤儿拦轿,来为民伸冤,而历史上,真正为福建“通海案”请命的,是时任福建布政使的于成龙,这个于成功是后来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也就是“大于成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