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国藩:笨人就要在“静”字上下功夫

“如果他一路顺利,依我看,曾国藩不可能成为他后来所成为的人 。人一生太顺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因为大器往往是晚成的 。”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名声赫赫的风云人物 。纵览曾国藩的一生,从屡试不第,到金榜题名,又被皇帝擢升为两江总督,创办湘军,再到发起洋务运动 。
连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见到他时,都无不恭恭敬敬地称呼一声“曾公” 。
可为何当后人品鉴曾国藩的生平履历时,却常说,如果曾国藩进入仕途后一路顺风顺水,那他就无法比肩孔子、朱熹、王阳明那些圣人 。
曾国藩|曾国藩:笨人就要在“静”字上下功夫
文章图片

当时的曾国藩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刚升任两江总督的他,手中又有数十万如狼似虎的湘军 。不过,危险总是与荣誉相生相伴 。
由于湘军并非曾国藩一人说了算,他的亲弟弟曾国荃每逢打了胜仗,便纵容手下胡作非为 。
虽说湘军能打硬仗,战斗力比江南大营强出不少,但这样一支无法无天,又喜欢屠城抢劫的“散兵游勇”,也是让朝野上下所不齿 。
曾国藩此时明哲保身,他一方面写信劝诫曾国荃,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必要时,要学会放手撤权 。
譬如,曾国藩曾经对曾国荃这样说道:“然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 。”
不过,曾国藩这些肺腑之言,未能劝动曾国荃 。
公元1864年7月,曾国藩当即下令,主动裁撤曾国荃指挥的25000名湘军 。
一年之后,其余曾氏兄弟,包括左宗棠所直辖的湘军,悉数被裁撤,湘军水师也直接被划入清廷所统辖 。
纵观古今历史,能如曾国藩、郭子仪这样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动退位让权的大臣少之又少 。
另外,曾国藩与左宗棠这二位湖南老乡,屡有不和 。曾国藩始终对事不对人,当左宗棠准备收复新疆时,曾国藩还不遗余力地帮助他筹措军饷 。
当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还命人送来一幅自己亲手写的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从这副挽联也能看出,左宗棠平生第一次承认,不如曾国藩 。
曾国藩|曾国藩:笨人就要在“静”字上下功夫
文章图片

曾国藩青年时屡试不第,证明其资质平平 。直到踏入翰林院,曾国藩满脑子都是振兴清廷,却不懂得与其他同僚虚以委蛇,导致处处受人排挤 。
后来回归家乡,兴办团练,又接连击溃太平军、捻军 。晚年时期的曾国藩,提倡洋务兴国,也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了最后的一份力量 。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其生平履历却能称得上惊心动魄 。接连的打击和挫折,让曾国藩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纯粹接近于圆满的地步 。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曾国藩用其身体力行,不仅为清王朝续命数十载,也成功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 。
而曾国藩之所以会成功,与他多年来温故而知新,勤学苦练,身怀重振社稷的信念,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假如曾国藩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既能得到皇帝重用,又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 。想必,曾国藩不会生出退隐山林,兴办团练的念头 。
正是因为曾国藩屡经挫折,才培养出他善于进退,洞察秋毫等许多优良品质 。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享有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 。”无论做人,还是处事,曾国藩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然而,“笨鸟先飞”亦或者“以静制动”,这才是曾国藩成功的不二法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