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淮海战役:杜聿明三次献策破粟裕,为何蒋介石、刘峙都不采纳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难度相对最高的一场大决战 。
作为国民党方面的实际总指挥,杜聿明其实是一位相当高明的帅才 。如果单就谋略而论,与我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在一些局部,甚至表现的和粟裕旗鼓相当 。
可为什么最后杜聿明坐拥30万大军,居然被华野全歼,本人被生俘了呢?
一、淮海战前,杜聿明就摸透了粟裕的心思?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陕西人 。黄埔一期生,蒋介石的得意门生 。抗战中率军奋勇抗击日寇,在长城抗战、淞沪会战、昆仑关大战、远征顷甸等大战中表现突出,他是为国家和民族立过大功的将军 。
杜聿明|淮海战役:杜聿明三次献策破粟裕,为何蒋介石、刘峙都不采纳
文章图片

别看各处打的热闹,但华野真正厉害的招数,就集中在黄伯韬兵团这里,不仅要吃掉黄兵团,还要趁势打援,击破徐州国军主力 。杜聿明提出一个断其一臂的策略 。
即,暂时不救黄伯韬,只留李弥十三兵团留守徐州,其余主力倾巢出动,南下会和华中方向调来的黄维兵团,合力击破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 。
这么做的理由,一是中野力量弱于华野,好打 。二是避开粟裕设下的围点打援之局 。
只要国军抢在粟裕围歼黄伯韬之前,歼灭或打退中野,到时再以绝对优势之主力掉头打华野,胜算必将大大提升 。
杜聿明的策略,可谓拨云见日,直指要害 。如果这么打,中野必将承受极大压力,局势必将限入被动 。
当然,我们不是质疑刘帅的指挥能力 。战略决战的时刻,毕竟决定胜败的是绝对实力 。国军如果以四十多万人压过来,中野将无法行动自如地先打宿县,割断徐州与黄维兵团的联系,后面的全歼黄维兵团就无从说起,而淮海战役西线失利,整个大决战的态势就要另说了 。
【杜聿明|淮海战役:杜聿明三次献策破粟裕,为何蒋介石、刘峙都不采纳】然而,关键时刻,刘峙又出来捣乱了 。
刘峙目光短浅 。明明黄伯韬兵团近在咫尺,不先救他,反而舍近求远去西南打刘邓,这是何道理?到时候黄伯韬如果被歼灭,谁来担这个责任?
刘峙坚决反对这一方案,强令诸部全力救援黄伯韬 。邱清泉等兵团于是转向东面,投了一场没有希望的解围战斗 。
事实证明,杜聿明的策略,是淮海战役初期,最有可能改变战局的良方 。
杜聿明面对此情此景,徒负呼呼无可奈何 。黄伯韬兵团苦苦坚持17天,也没等到邱兵团一兵一卒,无他,粟裕的打援兵力太强,冲不过去!
三、蒋介石瞎指挥,断送杜聿明30万大军
黄伯韬兵团覆没后,中野在华野部分兵力配合下,也死死将东进救援徐州的黄维兵团困在双堆集 。刘伯承还忽施妙手,派一部兵力攻占宿县,彻底将徐州国军主力与南线兵团隔开 。
此时,国民党军损失了黄伯韬兵团十二万人,又陆续被打掉一些旅团级部队,徐州本部的兵力只剩三十多万人 。在华野、中野两部近六十万人的合力进逼之下,已经无力再守徐州了 。
面对危局,杜聿明向蒋介石强烈建议,不要固守徐州,应迅速脱离向西,由河南永城一带南下,到达阜阳一带,整军与敌再战 。
杜聿明|淮海战役:杜聿明三次献策破粟裕,为何蒋介石、刘峙都不采纳
文章图片

这个战略,虽然像是退却,但却能使国军主力跳出包围,重回主动 。杜聿明的眼光,还是很高的 。
可是如果向西退,再向南走,就离黄维兵团远了一些,万一黄维支持不住,等不及救援呢?杜聿明说,要撤就不打,要打就不撤 。如果首鼠两端,邱李孙三个兵团三十万人就要送掉了 。
蒋介石先是勉强同意杜聿明意见,先撤出来再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