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兵|满洲八旗中的索伦兵,为什么倍受清朝皇帝青睐


索伦兵|满洲八旗中的索伦兵,为什么倍受清朝皇帝青睐
文章图片

上图_ 清军八旗兵
索伦兵的辉煌战绩
清朝进关后,满洲、蒙古八旗的战斗力迅速下降 。顺治十四年的时候,顺治皇帝就说:“今八旗人民怠于武事,遂至军旅隳蔽,不及曩时” 。康熙时吴三桂起兵反清,满洲的八旗军队已不敢直接与之对战了 。到了乾隆的时候,更是出现了满洲八旗“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场面 。在这种情况下,索伦兵的强大战斗力变得更加亮眼 。
康熙时期不管是在西北与准噶尔还是在东北与沙俄的战争中,清军中都活跃着索伦兵的身影,康熙曾夸奖作战勇猛的索伦将士说“索伦之蓝翎扎伦察,汉仗好,交战时,颇勇猛,射死数贼,身受重伤自尽 。”雍正年间清军和准部的额尔德尼昭之战中准军多次击退清军,眼看战争陷入僵局,清军中的两千索伦兵便作为前锋直冲而破敌阵,索伦兵“万箭齐发,杀人数千余”,其余的清军快速跟进,方取得大捷 。
索伦兵|满洲八旗中的索伦兵,为什么倍受清朝皇帝青睐
文章图片

上图_ 郎世宁所画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乾隆对于战力强大的索伦兵更是情有独钟 。如在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时,乾隆虽已就近从四川、青海等地调兵万余,但还是特地调东北索伦兵一千,且严令索伦兵未到之前不得开战 。在皇帝调令之下,索伦兵跨越万里终于到达了西藏,索伦兵虽只有一千,但其战果可谓辉煌 。史载索伦兵到西藏后没有休整就直接投入战争,结果初战便“斩贼六百,俘二百” 。
后续的战争中又由于索伦兵耐苦寒,擅山地奔袭作战,多次作为进攻廓尔喀军的先锋,直至越过喜马拉雅山,兵锋直指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 。此役后,乾隆大发赞叹,说:“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枪箭敏捷,馆走山林,临战甚属得力 。”后来礼亲王昭琏在《啸亭杂录》中对在清朝百年战争中表现出色的索伦兵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他说“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剪金川,惟赖索伦轻健之师,风庵电击,耐苦习劳,难樱其锐 。”
索伦兵|满洲八旗中的索伦兵,为什么倍受清朝皇帝青睐
文章图片

上图_ 索伦部将士奋勇杀敌
【索伦兵|满洲八旗中的索伦兵,为什么倍受清朝皇帝青睐】索伦兵战斗力保持的原因
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乃至绿营军相比,索伦兵强大的战斗力能维持如此之久,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清朝统治者们有意为之的一个结果 。总的来说就是强制要求索伦人保持渔猎生活方式,避免“沾染汉习” 。
清朝的统治者认为索伦兵之所以强悍善战、吃苦耐劳,主要是因其在东北的山林中保持住了渔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的缘故 。而一旦像进关的满洲八旗一样享受到了优越的生活,或是学习到了关内汉族农业技术则就会使得战斗力无法保持 。
因此,清朝先是将居住在关外东北地区的索伦人编入了布特哈八旗,汉译为打牲八旗,让他们负责打猎,每年上交给朝廷以貂皮为主的各类兽皮 。清廷的目的当然不是仅为了兽皮,主要是为了让留在东北的索伦人忙于狩猎,保持住骑射本领 。
除了供给兽皮外,清廷还下令给黑龙江将军,要求对索伦人实行春秋会操制度,即每年集中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 。
索伦兵|满洲八旗中的索伦兵,为什么倍受清朝皇帝青睐
文章图片

上图_ 索伦部文官补子—呼伦贝尔地区出土
除了军事外,清廷为了维护索伦人的战力是不择手段的 。在生产方式方面,乾隆时,呼伦贝尔总管大臣上奏皇帝,称因为“冬天雪大成灾,牲畜倒毙甚多”,当地的索伦人“生计较前甚属凋敝,或无牲畜,靠捕渔为生,或乞讨度日” 。故请求皇帝将在平定大小和卓木之战中俘获的一些擅长农业种植的俘虏送到东北,教当地索伦人种地 。乾隆令军机大臣们讨论后决定先试行一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