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如果你是二战结束前的德军,投降美军还是苏军?真是个费脑的技术活( 二 )



▲在阿登战役中被俘的党卫军少年兵
其次,这样大规模的投降就发生德国 。这里不是在美国本土那广阔、富裕、安稳的后方,而是距离遥远的前线,各种物资要千里迢迢跨洋运来,周围还充斥着对盟军多少仍有敌意的德国民众和不知数量的溃兵,各种乱七八糟的武器更是散落的到处都是 。
德军|如果你是二战结束前的德军,投降美军还是苏军?真是个费脑的技术活
文章图片

这下,美军可就有点头痛了,他们面临着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后秦军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处置突然出现的众多俘虏?在两千多年前,秦军可以简单粗暴地选择将俘虏全部杀掉,但美国却不敢这样干 。既是办不到,在政治和道义上更不允许,背着正义之师的大名,怎能明目张胆地大肆杀俘呢?
那么把俘虏都运到美国行不行呢?这更不现实,因为把英美法加起来,也提供不了那么庞大的运力……
所以,美军只能就地“安置”俘虏 。面对身处敌国、物资不足、俘虏众多的现实,艾森豪威尔下令,将降军定性为“缴械的敌对武装力量”,换言之,这五百万人,就不算是“战俘”,仍然是“敌人”!
既然不是战俘,那么也就无需按照《日内瓦公约》给予战俘待遇,国际红十字会自然也就无法监管了 。事实上,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的救济物品就被美国原路退回——不收你的东西,你也不要来指手画脚!
德军|如果你是二战结束前的德军,投降美军还是苏军?真是个费脑的技术活
文章图片

▲一处关押德军女俘的营地,
可见条件相当简陋
美军将投降的德军(包括文职人员)按国防军、党卫军、女俘、未成年人等身份划分,分别关押在用铁丝网圈起来的方块露天营地中,每块营地大约关押五千到一万人,一个方阵装满后,再打开另一个方阵的铁丝网大门继续往里塞人 。
德军|如果你是二战结束前的德军,投降美军还是苏军?真是个费脑的技术活
文章图片

▲“莱茵大营”是很多个营地的总称
这些营地大多设在莱茵河畔,于是得了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称——
“莱茵大营”(英文:Rhine Meadow Camps,德文:Rheinwiesenlager) 。
但实际上,这里根本没什么诗意可言 。把营地设在莱茵河畔是有讲究的,仔细观察这些营地的位置,就会发现,“莱茵大营”大多位于莱茵河的西岸——以天堑为障碍,打消战俘越狱逃回德国腹地的念想 。
德军|如果你是二战结束前的德军,投降美军还是苏军?真是个费脑的技术活
文章图片

▲空中俯瞰“莱茵大营”
万一有战俘不肯就范,闹将起来拼个鱼死网破,该怎么办呢?这并不是杞人忧天,战俘中有相当数量的党卫军,他们多数可是死硬的纳粹分子,不是党卫军的,也被纳粹洗脑了很多年,指望他们在思想自动转变过来,不现实……
美军的办法是——来了,先饿三天!
在战俘们来营地的前两到四天,美军并不提供食物,甚至也没有饮水 。美军这样干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始终也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有部分美国和加拿大历史学者认为,这就是要来个下马威,故意先渴死饿死一批,让俘虏们丧失反抗能力 。
德军|如果你是二战结束前的德军,投降美军还是苏军?真是个费脑的技术活
文章图片

“饿三天”之后,那些体弱和伤病的战俘,往往熬不过这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没死的也会因饥渴而手足无力,完全不会构成威胁了 。
饿三天只是开了个头,再往后,战俘们会发现他们之前对西线盟军的想象完全错误,一位战俘回忆——
“我们住在周围被围着铁丝网的、非常拥挤的土坡上,食物异常缺乏,一天只有一顿饭吃,数量只有美国士兵的十分之一,很多人迅速瘦的只剩皮包骨头 。我向一位美国军官说,这样做违背了日内瓦公约,他回答我:公约与你们无关,你们没有任何权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