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汉?原因很简单!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 。对于汉中之战来说,始于公元217年,由刘备一方发起 。公元219年五月,汉中之战正式结束 。对于汉中之战,可谓是三国时期名将最为豪华的一场大战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不仅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而且还获得了一位曹魏将领的归降,此人就是王平 。
王平|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汉?原因很简单!
文章图片

同时,对于王平来说,很可能也是因为曹操一方吃到了败仗,从而被刘备一方俘获了 。在此背景下,王平也就顺势归降了 。
《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手下黄忠于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王平随曹操率领大军来争汉中,却被刘备击败,王平得以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其中,裨将军初指副将,相对主将而言,是地位较低的武将官职 。诚然,裨将军的地位不是太高 。但是,和王平之前担任的代理校尉比起来,裨将军促使王平成为一位正式的武将,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了 。
王平|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汉?原因很简单!
文章图片


自汉中之战后,王平在蜀汉得到了成长,乃至于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
《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
在街亭之战后,王平的表现获得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认可,从而晋升为讨寇将军,并获得了亭侯的爵位 。对于讨寇将军来说,属于杂号将军的范围 。在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关羽担任的荡寇将军,也是一个杂号将军 。并且,关羽的爵位是汉寿亭侯,这和王平一样,都属于一个亭侯的档次 。凡此种种,都意味着王平获得了蜀汉的重用 。
王平|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汉?原因很简单!
文章图片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
在公元228年的街亭之战中,王平眼睁睁看着马谡被张郃击败 。现在,到了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围祁山,别遣王平驻守南围 。司马懿率领大军攻诸葛亮,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取得胜利 。

最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王平被后主刘禅晋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 。由此,对于王平来说,成为蜀汉第三任汉中都督 。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和咽喉 。汉中一旦有失的话,益州自然会有被攻占的风险 。现在,尽管王平曾跟随过曹操,不过,蜀汉上下却对王平没有任何的怀疑,而是将汉中这一兵家必争之地交给王平来镇守 。
【王平|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汉?原因很简单!】
王平|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汉?原因很简单!
文章图片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 。”但是,王平却主张抢占险要的地势,以此来防御曹魏大军 。不久之后,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曹爽率领的10多万大军被击败,也即王平取得了兴势之战的全面胜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