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推举贤良之士、进行礼仪教化,魏晋时期的私学和游学界限在哪里?


魏晋|推举贤良之士、进行礼仪教化,魏晋时期的私学和游学界限在哪里?
文章图片

对选士制度的影响
东汉魏晋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时期,统治者坚信只有建立起固定的选士制度才能维持坚固有效的长久统治,以此来维持官僚队伍的建设,选士制度也就应运而生,选士制度是朝廷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到官僚队伍中的制度,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来选拔官僚队伍后备部队,“私学”与“游学”促进了选士制度的更加完善 。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联之不逮”,在汉武帝时期,选士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多次诏贤良进宫谏言,如公孙弘、董仲舒等,这些名士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了 。
特别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政策为察举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而众多“学子”也有了奋斗目标,在东汉魏晋时期,选士的科目众多,但选士制度没有固定时间,一般以推举为主,比如推举贤良之士、方正之士、孝廉之士等,通常国家出现自然灾害之时,统治者认为是上天对自己施政不当的警告,于是在全国诏举贤良,听取他们对于施政的对策 。
魏晋|推举贤良之士、进行礼仪教化,魏晋时期的私学和游学界限在哪里?
文章图片

促进人员流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政权分裂,社稷漂浮,整个社会形态在一种动荡的阶段,由于战乱的侵袭,百姓们流离失所,被迫迁徙,各民族的界限也在逐渐地模糊,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断的混战使得各族的统治者想方设法地巩固自己的势力 。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统治者鼓励教育,并任用汉族者为官,这些无不吸引了各地的众多学子,促进了人员的流动,同时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魏晋时期,南方汉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游学”交流着各自的文化观念,找到了融合的突破口,再传播到其它的地区 。在一次一次的传播之中,不仅仅使南方的思想文化更加多元,也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的进程,对当地的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各地文化与观念的隔阂不断的相容 。
“私学”的教学地点无论是在民间还是繁荣之地,只要德高望重的老师,教学影响地方人口数量,学子的吃、穿、住、用、行等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
魏晋|推举贤良之士、进行礼仪教化,魏晋时期的私学和游学界限在哪里?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东汉魏晋时期“私学”与“游学”对各地区的民族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为将来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不仅仅是知识与生产技术的提升,更是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对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时期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弊端 。
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东汉魏晋时期,众多的“私学”或者是“游学”学子主要有士人阶层、僧侣阶层以及贵族子弟等,“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学而优则入仕是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一批儒学大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
同时,有的“私学”者追求的是“经明行修”,而要“行修”就要将其行动纳入国家的道德规范中来,很多学子“沈经乐道,举动必以礼”指的便是这种情况,而因“私学”与“游学”活动客观上起到了为国家进行礼仪教化的作用,提高了东汉魏晋时期国人整体的文化水平 。
魏晋|推举贤良之士、进行礼仪教化,魏晋时期的私学和游学界限在哪里?
文章图片

同时,教育给予平民入仕的机会,广大的学子有了追求的目标,转移了底层老百姓的注意力,也促进了官僚系统的生机与活力,从侧面可以看出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后汉书-儒林传论》说:“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