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博物馆|22年来最低水位!河源万绿湖水位持续下降,古文物接连“浮”出水面

连月来,河源市境内干旱少雨,导致华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和广东省内第二大人工湖——枫树坝水库(青龙湖)的水位线逐日下降,其中,新丰江水库的水位下降至97.37米(丰水期112米),达到了22年来的最低水位线 。
由于干旱少雨和持续高温,两大水库的蒸发量增大,湖畔裸露的大片黄土和浅滩为文物的发现提供了有利契机 。
近期,河源市博物馆(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副站长单位)工作人员在田野考察时,接连在新丰江水库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箭镞和石锛以及明代渡口碑刻石、客家围龙屋遗址等文物,同时在枫树坝水库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陶饼 。其中,汉代陶饼在河源田野文物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填补了河源在田野文物考古调查中无汉代陶饼出土的历史空白 。
【河源市博物馆|22年来最低水位!河源万绿湖水位持续下降,古文物接连“浮”出水面】3个石锛、1个石箭镞,还有明清古遗址
刘学周是河源当地的文物爱好者,去年10月,他来到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万绿湖畔,原本打算捡些奇石回家把玩,顺便在湖边钓鱼,沿路他却发现了不少碎陶片、碎瓷片和疑似石箭镞、石锛、石矛的踪迹 。通过查阅考古相关书籍、咨询富有经验的教授学者,刘学周认为这些“石头”可能是先人用来捕猎、生产、加工的重要工具,并向河源市博物馆报告了这一发现 。
河源市博物馆|22年来最低水位!河源万绿湖水位持续下降,古文物接连“浮”出水面
文章图片

淹没在青龙湖底的古建筑、古遗址露出水面 。受访者供图
近日,黄志青与龙川县委办等一行沿青龙湖田野调查时,发现数十座客家围龙屋古村落群遗址 。
考古人员行至一处古称“珍贝村珍贝坝”的浮出水面的小山头,发现有不少古墓浮出水面,其中,一座占地30余平方米的古墓旁,发现了13枚散落在地的圆饼形陶制品(陶饼)和一些陶片 。
河源市博物馆|22年来最低水位!河源万绿湖水位持续下降,古文物接连“浮”出水面
文章图片

散落在地的圆饼形陶制品 。受访者供图
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对出土的陶制品进行鉴定,初步认定这些陶饼为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文物,是古墓葬的陪葬物 。同时,根据现场捡拾的汉代陶片,可以佐证西汉时期,古龙川的陶制品已相当成熟和盛行 。
据悉,陶饼在我国河南和陕西等地的汉墓中常有出土,被泉界定为随葬用的冥币 。但在广东较少出土 。新发现的汉代陶饼在河源田野文物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填补了河源无汉代陶饼出土的历史空白 。
河源市博物馆|22年来最低水位!河源万绿湖水位持续下降,古文物接连“浮”出水面
文章图片

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文物——陶饼 。受访者供图
位于东江和韩江上游的龙川县, 自古以来便是客家先民南迁最早的聚集地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首任县令系先秦南越王赵佗,龙川还是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素有“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之称 。
“汉代陶饼的出土对今后研究古龙川乃至岭南地区的人文历史、社会科学、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表示,接下来,该馆将向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并协调实施下一步的文物调查保护工作 。
【全媒体采访人员】黄敏立
【通讯员】黄志青
【作者】 黄敏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