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帝王陵钱镠墓被盗,墓主背后是一个牛气千年的顶级家族( 三 )


文章图片

钱学森(左),美国人说他抵得上五个师 。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
这条家训表明钱氏家族重教育的传统,是历代钱氏族人英才辈出的重要保障 。
当被问到“钱家为什么能出这么多名人”时,钱伟长曾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 。”
事实上,爱读书是真,出官员是假,钱家最出人才的领域是文史、科技大师,而不是大官 。这得益于钱家的家学渊源,使得家庭教育在每个人成才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
国学大师钱基博曾自述,他5岁就跟着长兄钱基成读书,9岁时,已学完《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等经典,而且都能背诵 。10岁起,跟着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唐宋八家文选 。13岁起,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遍 。
试问,这样扎实的家庭教育和基本功,如今有几人能及?
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童年所受的教育路径基本也是如此 。以至于钱家的长辈一度反对将孩子们送去学校,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准已经远超正规学校水平 。
钱家子弟,勤读成风 。
杨绛在《我们仨》里提过,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家里没书可读了,钱钟书不知道从哪儿找出一本新华辞典读了起来 。杨绛觉得这也就随便翻翻,没想到钱钟书这一看,就是长达半年多的时间 。
在《干校六记》里,杨绛还提到过一个细节,他们老两口走到一个窝棚边上的时候,杨绛问钱钟书,就给咱俩这么一个窝棚住行不行?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 。
钱伟长的父亲去世得早,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叫儿子早点去做手工,赚钱来补贴家用 。但她十分坚定地说:“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
曾国藩在谈及对家族未来的希望时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 。”
钱氏家族的成功,正是源于此——代代有读书种子!
其实,钱氏家族中的贫困子弟,也从不用担心想读书而无书可读 。因为从宋代开始,钱氏家族就形成了族内相互扶携、相互帮助的风气 。
这也与钱氏家训的训诫有关,家训中明确要求:
“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 。”
为了让族中的贫困子弟有书可读,各地的钱家族人均设立了义田、义庄、祭田,并明文规定其中一部分田产或盈利必须作为教育经费 。这种早期的“教育基金”模式,保证了钱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
无锡七房桥的“怀海义庄”就是一个典范,钱穆和侄子钱伟长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的 。
等到钱伟长升入初中,钱穆已担任中小学老师,他秉承祖训,接过抚养、教育钱伟长的重任,包揽了钱伟长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读书费用,以及人生教导责任 。
对此,钱伟长晚年在《八十自述》中说,“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
钱镠|帝王陵钱镠墓被盗,墓主背后是一个牛气千年的顶级家族
文章图片

杭州,钱王塑像 。
【钱镠|帝王陵钱镠墓被盗,墓主背后是一个牛气千年的顶级家族】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个家族的厉害,还要看到厉害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有传统家风和制度设计的支撑 。
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