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如果嬴政活着,项羽刘邦还能争夺天下吗?秦始皇:在座的都是渣渣

秦朝二世而亡,并不是由于起义军有多么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国力衰弱,而在于秦朝的政治因人为因素脱离了正常轨道,使得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全新王朝遭遇了体系崩溃之痛 。
嬴政|如果嬴政活着,项羽刘邦还能争夺天下吗?秦始皇:在座的都是渣渣
文章图片

秦灭的本质:脆弱的体系被秦二世玩崩溃
结合上文,我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感觉:秦国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各环节丝丝相扣、有序运转,而秦王,则掌握着这部机器的开关权力 。因此,保持秦体制的唯一前提:君主脑子正常;如果不能做贡献,起码不要搞破坏 。
战国时期,在秦孝公及其之后历代秦国国君的以身作则下,近140年里,这套体系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全国上下一致,将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到农业生产、对外作战这两个战国时期最为关键的事务上,秦国被打造成了一个可怕的战争怪兽,最终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 。
而在天下一统后,这一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商鞅变法还有个观点——国家既要积蓄力量,也要会释放力量;积蓄力量是为了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释放力量,则是为了给民众立功的机会,这就是秦国上百年间持续保持旺盛斗志的原因所在 。
但现在,秦国之前的敌人,已经变成了秦朝的百姓,“农战”的前提已不复存在,“罚”很容易,关键是怎么“赏”?
嬴政|如果嬴政活着,项羽刘邦还能争夺天下吗?秦始皇:在座的都是渣渣
文章图片

那就得寻找新的敌人 。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等等行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持“农战体系”继续运转的必要手段;修建长城、阿房宫,既有政治与军事需求,也是消耗民力、避免“闲则生乱”的残酷手段 。那时的秦朝,虽然史称“民怨载道”,但整体上仍维持着敏感的平衡 。
而以上都是权宜之计,为了寻求新的体系,秦始皇也进行了一些努力:他在鲁地找了70个儒生设为“博士”,起初还时常议论政事 。但双方的磨合并不成功,那时的儒家思想还不够成熟,过于因循守旧、一味复古,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再加上其内容过于繁杂,且前后矛盾,以至于“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在当时的秦始皇眼中并没有多大价值 。
制度的摸索需要时间,秦始皇的希望,则放在“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长子扶苏身上 。父破子立、一严一松,这是古时帝王权术的常见套路,为此他甚至抓住扶苏进谏的由头,让其去监管帝国最为精锐的军队,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但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的突然离世、丞相李斯的背叛、扶苏的愚孝、蒙恬的节操,都让秦朝的发展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从小学习如何“决狱”、本该成为一名官吏的胡亥即位后,主要干了以下几件“大事”:
鉴于自己得位不正,他决定以威服众:“更为法律,务益刻深”,自己的兄弟姐们几乎被诛杀殆尽,被牵连者更是数不胜数;
嬴政|如果嬴政活着,项羽刘邦还能争夺天下吗?秦始皇:在座的都是渣渣
文章图片

以严法驭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黔首即老百姓;
变本加厉、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复作阿房宫 。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 。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在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仍将原因归结为“威严”不够,一边“用法益刻深”,一边深居宫中、制造高高在上的神秘感,将政事委交给“指鹿为马”的赵高 。
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发展,第二任皇帝应当让帝国上下缓口气;但不曾想,计划之外的接班人登台后,却抽出了一根更加粗壮的鞭子 。而原本就对秦制不习惯的东方六国百姓,得知当今君主不是那位让人闻而生畏的始皇帝,于是陆续鼓足勇气、奋起反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