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NO.2-德不配位,会反受其殃吗?

在我很小的时候,接受过“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口号式教育,很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还在课堂上参与辩论所谓“企业用人,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的无聊辩题 。毫无疑问在官方语境中“德”是高于“才”的 。但是受到现实反复毒打的我们现在真的还这样认为吗?毕竟“德”这玩意没有办法度量,你很难说一个人的“德”是发自内心还是一种表演 。所谓“感动ZG”之类的道德楷模总是凤毛菱角且有过度包装嫌疑 。而我们身边聪明、有眼力架儿、捧高踩低的人确实会更大概率的顺风顺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人埋”的现象好像还挺普遍的 。然后我在《资治通鉴》里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NO.2-德不配位,会反受其殃吗?】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NO.2-德不配位,会反受其殃吗?
文章图片

商-公元前5-3世纪 / 龙型佩 / 台北故宫
过了几天智瑶又跟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不想给他,但是段规和他说“智瑶这人贪财好利还刚愎自用,你如果不给,他肯定会兴兵讨伐,不如就给他,他拿到地后肯定会变的更狂妄,将来还会跟别人索要,如果别人不给他们会打起来,到时候我们就伺机而动 。”韩康子认为这么整可行,就送给智瑶一个有万户居民的县城 。智瑶收到领地非常高兴,转头又去找魏桓子要领地 。魏桓子第一反应也是不想给,他的家臣任章说了一番和段规差不多的话,同时引用《周书》的一段话——“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就是说要打败一个敌人,就要先假装服软,引导他犯错误 。而要夺取敌人利益,就要先撒饵吸引他上钩 。魏桓子就也给智瑶献上一个万户的县城 。智瑶感觉更高兴了 。于是找到赵襄子直接要两块领地 。赵襄子也没惯病,直接就给拒绝了 。智瑶大发雷霆,就召集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出兵去攻打赵家 。赵襄子这边势单力薄想跑,就问手下的人应该去哪,手下人建议他去长子城或者邯郸,因为这两个城的城墙厚,存粮也多 。但是赵襄子想起当年他爸和他说的话了,一溜烟跑到晋阳去找尹铎 。于是智家、韩家、魏家三家兵马合在一起把晋阳给包围了,智瑶指挥士兵引喝水灌城,眼瞅着水位都快要涨到城墙的高度了,智瑶对此非常得意,觉得晋阳破城指日可待了 。但是韩魏两家的家主可是闷闷不乐,因为他们想到自己家的城旁边也有能引水的大河,将来如果智瑶复制粘贴这个战术,自己家的城也守不住啊 。这两位家主的情绪可能也是外露的比较明显,就被智瑶手下的一个家臣发现了 。他跟智瑶说这俩人怕不是要反啊,你可要多加小心 。智瑶这个缺心眼的转身把俩人叫到跟前直接问人家是不是要造反,俩人肯定不能承认啊,指天画地的发誓说没有这个想法,智瑶也没深究,俩人告退出来的时候碰巧又遇到那个告状的家臣,这两人神色复杂的看了那个家臣一眼就匆忙离去 。那个家臣一看就明白智瑶这是又出昏招了,自己还说别在这陪着送死了,于是找个理由离开大营跑路了 。
这边赵襄子在晋阳城里守城守的也挺辛苦,于是就想动动别的脑筋,他拍张孟谈偷偷出城去找韩魏两个家主,用唇亡齿寒的小比喻直接把二人就给策反了 。当天夜里赵家的兵先是把在引水大堤巡逻的智家士兵杀死,然后让大堤决口反灌智家大营,智瑶慌慌张张的组织人手救水,这时候韩魏两家从两翼夹击,赵家的军队从正面冲过来,智家大败,智瑶当场就被杀了,之后智家的家族被族灭,只有之前改名跑掉的智果得以幸存 。
资治通鉴这本书的每个故事后面司马光都会有个小评论,在这个故事的后面司马光说智瑶之所以灭亡说因为他多才少德,这世界上德才兼备的是圣人,无德无才的是蠢人,德大于才的是君子,有才无德的是小人 。挑选人才的时候尽量找圣人或者君子,如果实在找不到,用蠢人也比用小人强 。因为蠢人即使想干坏事,他智商不够用,也干不了啥严重的坏事 。而小人有足够的聪明可以将他的坏想法落地执行 。所以古往今来败家灭国的大部分都是在这块没想明白导致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