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盗挖朱棣陵墓这事儿,乾隆干得很不光彩

文/咩咩
朱棣|盗挖朱棣陵墓这事儿,乾隆干得很不光彩
文章图片

乾隆之所以盯上明陵,特别是明成祖与皇后徐氏的长陵,原因很简单:
朱棣在位期间,国势强大,财力雄厚:经营东北,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拿下安南,营建紫禁城…桩桩件件全是大事 。
如这等干大事的人物,给自己修建陵墓,自然也会下大力气 。
说白了,朱棣和媳妇的墓中,肯定会有大量质地坚硬的百年金丝楠木 。
“老大,这事搞不得,搞不得啊!”
当时的吏部尚书刘墉、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等人,听乾隆透出盗墓口风,一个个火急火燎,组团相劝 。
“为啥?”乾隆慢条斯理地问 。
刘罗锅马上搬出了《大清例律》:“你看,咱们制订的律法里写得清清楚楚,”
乾隆一脸黑线:“我看不着 。”
“那臣念给你听 。第二百七十六条: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
“聒噪 。我听不清!”
乾隆狠狠扫了刘墉、纪晓岚等反对派一眼,冷哼一声掉屁股走了,边走边暗忖:
老朱的墓,劳资搞定了!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乾隆日思夜想,睁眼闭眼,全是明成祖朱棣墓中的金丝楠木 。
俗言: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尤其是被一国之主给惦记上,准没好 。
事实也是,皇上的心思,很快被几个大臣看破 。
其中,有工部尚书金简(字可亭,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一说满洲包衣人);
有户部尚书曹文填 。其与老爹曹振镛,时称“父子尚书” 。
这两位交情不错,私下一碰头,一嘀咕,紧接着就给主子乾隆上了一道奏章 。
这奏章,可真叫个别出心裁——
恳请圣上修葺明陵,以示对前朝敬重,收拢民心 。
乾隆稍加寻思,顿时心领意会,龙颜大悦:“好,准奏,就这么办!”
咋办?
偷梁换柱!
以修缮的名义,把自己想要的楠木统统拆卸、倒腾出来,然后代替以普通木材 。
对此工程,乾隆任命金简为总负责人,曹为监理,即刻制定修缮方案 。
金简与曹文填所提方案没敢太过分,总体归结为四个字:拆大改小 。
即将明陵所有的恩殿,包括两庑这些配套建筑的规制缩小 。
原来7间的,改为5间;5间的,改为3间;重檐改为单檐,楠木换成柳木…
不得不说,这一招玩得高,实在是高!
时至晚年,乾隆撰写《十全记》,并自称“十全老人” 。若再加上盗墓明陵这一桩,应该叫“十一全老人”才贴切!
不过,对乾隆此举,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和反驳 。
理由是:
前文已表,乾隆裕陵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时,就已修筑完成 。
朱棣|盗挖朱棣陵墓这事儿,乾隆干得很不光彩
文章图片

裕陵地宫
而乾隆修缮明十三陵,是在35年后的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 。
从时间上看,乾隆盗墓之说不成立 。
可是,为啥民间传得沸沸扬扬?难不成后世都在泼他的狗血污水?
结合满清历代帝王修陵这事儿来看,还未必是空穴来风 。
第一,在首个入关的皇帝顺治的孝陵里,就发现有大量来自明代建筑上的木料;
这说明,他们比较擅长“偷梁换柱” 。
第二,把自己造好的陵墓返修重建,在清朝皇家都曾发生过 。
比如雍正 。
雍正之前的几位皇帝都葬在一处,即东陵,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多和睦 。
谁知,雍正偏不跟先人凑热闹,废掉当初所选东陵“九朝凤阳山”,独自去了易州太平峪;
再比如道光 。
陵墓修建完毕,验收时发现漏水 。
本是小问题,却非当豆腐渣工程处理,推倒重建;且坏了父在左、儿在右的宗法礼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