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李世民52岁早逝,死因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太丢人说不出口


李世民|李世民52岁早逝,死因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太丢人说不出口
文章图片

经过不断反复和试错,到了宇文泰这里,终于摸索出一条合理的治理之路,尤其是宇文泰建立的府兵制和八柱国制度,使得几百年的胡汉融合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
最终杨坚继承了宇文泰开创的事业,统一了全国,而等到李世民时代,他完全就是个摘果子的,军事上继承了府兵制,制度上还是宇文泰那一套 。
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就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两相融合成就了大唐 。
李世民的幸运就是他继承了这一切,而其实在两者刚刚结合的时候,府兵制还所向无敌,塞外精血和颓废之躯结合的恰到好处,多了就是安史之乱,少了就是唐后期的无力回天,李世民时代一切都恰到好处 。
看看为李世民开疆拓土的那些名将,胡汉各半,各有千秋,大量重用各民族将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尊卑,在以关陇军事集团为核心的作战能力下,大唐的兵锋,让草原上格格部落瑟瑟发抖 。
我们很难假设李建成当了皇帝会怎么样,但至少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唐朝初年的那种军事实力,就算是李建成当皇帝,他大概率上讲也能打出一片新天地,毕竟几百年的经验和制度,才造就了唐朝,这个历史契机不是谁都能遇到的 。
所以说李世民很幸运,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杀太子逼皇帝,甚至到了弑君的地步,昭烈君前面的文章里分析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核心目标是李渊,李渊必须被控制住,要不然杀李建成毫无意义 。
至于说,要不要弑君,完全看李渊配不配合,李渊不愧是人精,自己被控制,刀架在脖子上,他也不傻 。
于是李世民把该做的都做的,才终于进得门来,和李渊抱头痛哭,这很明显是事先准备好的戏码,李世民派去控制李渊的人,已经和李渊都谈好了 。
在死了两个儿子和十个孙子的情况下,李渊的哭肯定是伤心的,李世民的哭则代表着,他终于走到了这一步,跟隋炀帝一模一样,双方抱头痛哭则意味着大唐最高权力的交接,李渊迫于无奈,只能交出权柄 。
李世民没有落得跟隋炀帝一样的骂名,他是幸运的,他用比肩汉武帝,甚至是远超汉武帝的功绩,抵消了人们对他的恶评 。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肯定是有的,但个人也要跟时代大势相结合,而李世民是这两者兼而有之,这才造就了天可汗,贞观之治的美誉 。
但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李世民差点翻车,原因跟隋炀帝一模一样,远征高丽,这成了李世民人生的转折点,从精神到肉体李世民也垮在了这件事上面 。
晚年打脸
【李世民|李世民52岁早逝,死因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太丢人说不出口】隋唐两代皇帝征高丽,李世民征伐的军队和农夫不比隋炀帝小,区别就是隋炀帝为了远征高丽,修建的运河渠道,这些李世民都可以拿来就用,民间的财力基础是他们两个征高丽最大的不一样 。
结果,李世民也遇到了挫折,但最终是获胜了,有点惨胜的感觉,因为李世民的目标是灭了高丽,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所以李世民觉得自己是失败了 。
从此之后,李世民像变了一个人,御驾亲征高丽就这一次,后来再派大军,他就不去了,而且是直到李治时代,才算是彻底灭了高句丽,除去了隋唐两代帝王的心腹大患 。
李世民遭受挫折之后,开始没那么自信了,再加上晚年跟他爹李渊一样,终于体会到孩子多了,争夺皇位的痛苦 。
李世民一直想维护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在李承乾的一再作死下,甚至是要造反,终于废了这个太子,李世民也终于明白父亲当年的心情是多么的沉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