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是儿子不孝,是风水,还是为了防盗?

说起刘秀,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代名君 。他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东汉近两百年之基业,功绩远超古代无数帝王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秀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却非常的低调,不仅要求薄葬,而且还出人意料地要把自己葬在黄河边上——今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北面距黄河仅有360米 。
刘秀|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是儿子不孝,是风水,还是为了防盗?
文章图片

文帝的启示
在天下大乱之际,并不是所有的汉陵都遭到了盗掘,汉文帝的霸陵就得以幸免 。
说实在话,对于赤眉军盗掘先祖的陵园刘秀还是十分在意的,闻此噩耗不说以头抢地吧,至少也是曾经咬牙切齿过的 。
【刘秀|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是儿子不孝,是风水,还是为了防盗?】在打败赤眉军后,刘秀立马派人检查所有帝陵的损坏情况,并着手进行修复 。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汉文帝的霸陵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是“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 。
为什么霸陵能得以保全?刘秀作为曾经在长安高等学府读过书的文化人,自然对汉初的那段历史比较了解,他明白霸陵得以保全的原因就在于汉文帝的薄葬 。
汉文帝在临终时特别下诏,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翻译成当代的白话文就是,汉文帝临终在交待自己的后事时说,我死后不许把金银珠宝埋入地宫,如果非要有陪葬的话,那就用陶器来代替吧!并且陵寝上面不要堆土立坟,地宫里边也不要进行豪华的装饰,一切都按照能省则省的原则来办理 。
刘秀|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是儿子不孝,是风水,还是为了防盗?
文章图片

对于汉文帝的薄葬,不仅刘秀知道,那些到处寻找财宝的赤眉军也知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开霸陵,所得的东西却九牛一毛,都是些破破烂烂的陶器,这样的傻事正在行军打仗的赤眉军才不干呢!于是乎,霸陵由于汉文帝的薄葬才免遭灭顶之灾 。
刘秀当上皇帝后曾多次到长安去祭拜西汉时期的帝陵,每次祭拜,他肯定都会想到这些陵园遭到的破坏,都会思考自己百年后该如何来安葬,该如何来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掘 。其中,要向文帝学习那是他肯定想到的 。
智慧的选择
刘秀是这样想的,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也是这样做的 。《后汉书·光武帝纪》是这样记载的——
初作寿陵 。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 。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 。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
当时负责给刘秀建造陵园的负责人名叫窦融,陵园要建多大、准备花多少钱,他心中没有底,就去请示刘秀 。刘秀对他说,古代帝王安葬时,都用陶俑瓦器、木车草马,让后世人不知道墓室埋葬的地点,从而免遭后世不法之徒的破坏 。
刘秀|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是儿子不孝,是风水,还是为了防盗?
文章图片

对于这一点,太宗皇帝(也就是汉文帝)领会到了其中的真谛,要求自己死后按照古制来办理,而汉景帝能遵循孝道,实现了父亲的愿望 。因此上,在天下大乱时唯独霸陵能完好无损,享受着薄葬带来的好处,这种聪明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的墓地面积不要超过二三顷,不要堆土为山,堆起的封土斜坡只要不存雨水就行了 。
史书中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刘秀到底要将自己百年后埋在何处,但从这字里行间我们却能深深地感觉到,刘秀对自己身后陵墓被盗的担忧 。在他看来所谓风水宝地不在于面积有多大、位不位于高山之上,而在于能不能防住盗墓贼 。这样一来,不被人看好的黄河滩,就由于她具有天然的防盗墓功能,成为刘秀的首选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