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

前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都广纳贤才,当时最为"吃香"的恐怕就是谋士了 。"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得天下,可见其谋士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诸葛亮和庞统的师傅是同一个人吗?而且此人还教导过在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而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孔明虽寻得其主,但却未逢其时" 。后来这句话也得到了应验,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举全国之力东进伐吴,战败后白帝城托孤 。而诸葛亮出祁山后北上攻魏也逝于五丈原,这些无一不是在实现当年的预言 。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高人呢?竟然能把天下局势说的这么准确 。
刘备|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
文章图片

荆州是中原重地无论是战略位置上还是历史遗留问题上,而益州人壮粮足是一个屯兵养兵的好地方,正好荆州、益州两地呈犄角之势,一旦有一方受袭,另一方即可前来支援 。稳固两洲之后即可秣兵厉马挥师北上进而拿下中原,此番构想在诸葛亮讲给刘备听之后,刘备就极为震撼,诸葛亮的战略远景和深谋远虑已经得到了刘备的认可 。在诸葛亮后来回应之后每日与刘备同床而眠,同食同寝,形如亲兄弟,后来把自己遇到诸葛亮说成"如鱼得水" 。
刘备|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
文章图片

二、"水镜先生"认为刘备打不下天下
1、认为汉亡是必然
在刘备刚遇到"水镜先生"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水镜先生出山相助共商大业的请求,但"水镜先生"以自己年老不愿再出山,不如在山里隐居起来做一位自在人,不再理会世俗之事 。而且"水镜先生"在与刘备讨论到天下之事的时候就有谈论到如今的汉室,现在的大汉群雄并起,各路诸侯已成水火之势,这个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必然的,而几百年的大汉王朝到如今也是气数已尽,这是时代的必然,每个朝代的交替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汉朝的灭亡是板上钉钉无法改变的 。所以"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也会道出"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
刘备|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
文章图片

2、刘备以失败告终
刘备最后还是没有听进"水镜先生"的谏言,而事情的发展也正是如此所言,刘备在各路能人志士的帮助下慢慢的崛起 。从一个小小的新野,慢慢的诸葛亮"巧借荆州",庞统智取"益州"一步步吞并西川其他的政权,天下形成了曹魏,东吴,和蜀汉的天下三分之势 。眼看势头越来大,但后经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不听劝阻一心要灭东吴给二弟报仇,然后导致被陆逊火烧连营,蜀汉之前的实力也大打折扣 。之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对应了之前"水镜先生"说过的大道不可违之话,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一切都是在按着"水镜先生"的"剧本"在走着,大汉王朝是彻底的回不来了 。
刘备|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
文章图片

在刘备死后,匡扶汉室的重任就落在了诸葛亮一人的肩上,在益州境内练兵养兵,诸葛亮《出师表》中就详细概述了如今北伐的意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开头这一句就详细写出了北伐的历史性问题还有必要性 。先帝就是为了北上平定天下,而先帝还未打下来就已经去世,益州越来越军民疲惫,这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应该主动出击北上伐魏,不然以后魏朝发展起来第一个就是要先平蜀汉 。但最后诸葛亮还是死在了伐魏的路上 。
刘备|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
文章图片

结语
【刘备|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