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少年不识事,落魄游韩魏 。珠轩流水车,玉勒浮云骑 。纵横意不一,然诺心无二 。白璧赠穰苴,黄金奉毛遂 。”——《少年行》唐·张昌宗
唐朝诗人张昌宗在《少年行》中有提及毛遂这一历史人物,提起毛遂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卷卷史书中,毛遂用自己传奇的故事在历史中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 。其中,毛遂自荐、锥处囊中、脱颖而出等成语广为流传,到现在仍是妇孺皆知 。关于毛遂这个历史传奇人物,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他生平传奇的事迹带给我们激励的影响,对他的结局关注的并不多 。
历史上毛遂在自荐成功后,第二年便在林中自刎,从声名鹊起到让世人扼腕叹息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自此,一位传奇人物就此陨落,结束了他这短暂的一生 。这其中到底是怎样的缘故?还是另有他情呢?
毛遂|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图片

首先赵国虽兵力不如从前,但若真要开战,还能与秦国周旋一番,而不是完全没有胜算 。
其次赵国的邻国魏国也是盟友,若楚与赵结盟,那就是楚赵魏三国结盟,效果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
最后秦国之前掠夺楚国的土地,还侮辱大王您的祖先,这是多丢脸的事情,现在咱们两国结盟一起对抗秦国,楚国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报之前的仇,大王你好好想想吧 。
楚王听了毛遂的一番话后,幡然醒悟,立马就与赵国签下了合纵之约,确定了楚国与赵国的结盟关系 。毛遂这一顿操作下来,了解了赵国的战情,又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自此以后,毛遂的事迹广为流传,声名鹊起,回到赵国后,赵王也将毛遂尊为上宾 。
毛遂|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图片

四、毛遂自刎
毛遂无疑是成功的,从毛遂自荐开始,一系列的事迹让毛遂在赵国人民以及赵王心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是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公元前256年,秦赵两国战罢,燕国看赵国损失惨重,想要趁虚而入,丝毫不给赵国一口喘气的机会 。
赵王眼看燕兵来袭,而自己国家的兵力损失惨重,并且现下并没有可以领军打仗之人 。只能病急乱投医,想起毛遂之前立下的功劳,便命令毛遂去领兵与燕国交战 。
毛遂|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
文章图片

【毛遂|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什么第二年就选择自刎?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些】毛遂一听连忙推脱,说大王领兵打仗可不是我擅长的事情,就这样贸然命令我去带兵打仗,怎么能拿国家的安危来开玩笑呢?赵王却回答说:“先生,去年你可不是这样说的,去年还自荐去楚国签合纵之约呢,去年行今年也一定行,你就不要再推脱了 。”
毛遂清楚自己的才能是做一名说客,做一个外交官,对带兵打仗这件事情一无所知,但是推脱不得,只能带兵硬上了 。在昌都一战中,毛遂带领的赵国军队步步败退,惨不忍睹,最后在一个小林子中,觉得战败愧对自己的国家,无颜回去面见自己的君王和百姓,便自刎谢罪 。
结语:
毛遂一生对自己的才能和定位都很清楚,也敢于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有胆识有抱负 。最终却临危受命,做一件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将自己送上绝路,不禁引得世人惋惜,一代外交人才就此陨落 。
毛遂自荐成功后却死得很惨,如果当时赵王没让毛遂领兵迎战,毛遂的结局会不会是另外一种?
参考文献:《少年行》《毛遂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