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陆逊战无不胜,为何东吴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孙权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爆发 。东吴大都督陆逊受命危难,沉着冷静,终将刘备挫败于夷陵 。
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却已经很难看到三国第一代名将的身影,而陆逊作为第二代战神,已经悄然崛起 。
陆逊|陆逊战无不胜,为何东吴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孙权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文章图片

江东真的无人了吗?并不是 。
219年的荆州之战中,陆逊主动找到吕蒙出谋划策,并在此战中表现出了丝毫不亚于周瑜吕蒙的军事才能 。
但即使吕蒙死后,孙权还是不愿主动重用这个“数访世务”的侄女婿 。
并不是因为陆逊的才能不够突出,也不是因为陆逊太年轻无法服众 。归根结底,江东中下层已经捏在江东士族手中,再由他们挑大梁,孙权始终有些不放心 。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大兵压境 。孙权求和不成,才不得不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荆州诸军御敌 。
但同时,孙权又马上以南郡太守诸葛瑾为左将军、假节,驻守公安 。
有个问题曾一度风靡三国圈:为什么诸葛瑾屡战屡败,官却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大将军呢?
其实答案就在这里,诸葛瑾虽然挑不起大梁,但已经是三大都督之后淮泗集团里最拔尖的了,孙权不得不用他来制约陆逊,防止江东集团尾大不掉 。
陆逊|陆逊战无不胜,为何东吴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孙权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文章图片

但即使如此,也已经无人可以阻挡,战神陆逊发出他耀眼的光芒了 。
02 夷陵之战的遗憾
三大战役中的前两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整个过程奇谋百出,打得是惊心动魄 。
然而,夷陵之战中,面对老而弥辣的枭雄刘备和蜀汉的倾国之军,相持一段时间后,39岁的陆逊却觉得此战已没什么悬念,表示要一战而荆州无忧(夷陵国之关限,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今日争之,当令必谐) 。
在给孙权的上书中,陆逊极为自信地说,刘备“不守窟穴,而敢自送” 。
陆逊|陆逊战无不胜,为何东吴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孙权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文章图片

大都督陆逊并非“零陵上将军”刑道荣之流,他的自信是有根据的:
1)刘备打了一辈子仗,却没打赢过几场,可见他不过尔尔(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2)在长江沿岸作战,刘备却舍舟就陆,失去了重要的江面控制权,又步步为营,一看就是黔驴技穷了(臣初嫌之,水陆并进,今反舍舟就步,处处结营寨,察其布置,必无它变) 。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刘备多经战阵,刚开始肯定能殚精竭虑,所以我军只能防守;而现在他的计谋多次不遂,已经意志沮丧,没啥计谋了,正是我军反守为攻的好时机(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专精,未可干也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
果不其然,随后不久,陆逊就大破蜀军于夷陵,刘备仓皇逃往白帝城 。
此战,陆逊赢得了无上的威望和地位,也赢得了孙权的赏识和信任 。战后,他被孙权拜为荆州牧、辅国将军,江陵侯 。
但战神的光辉之下,却始终觉得美中不足 。
大胜之后,徐盛、潘璋、宋谦等人请求继续入蜀地追杀刘备,陆逊却表示,还有个曹丕虎视眈眈呢,还是回守荆州吧 。
后来的发展似乎也应证了陆逊的远见 。当年冬,曹丕下诏大举伐吴 。
但事实上,夷陵之战最迟在当年7月就已锁定胜局,吴军前锋孙桓部最远已追击至白帝城附近,而曹丕攻吴却是在当年10月 。
陆逊|陆逊战无不胜,为何东吴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孙权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文章图片

从参战将领来看,除了徐盛、朱然等少数将领两次大战都参与了,以陆逊在内的大多数参加夷陵之战的将领都未参加曹丕伐吴之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