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包拯|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包拯|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对于当朝统治者宋仁宗来说,包拯更是直言进谏,毫不畏惧 。根据《七事》中就有记载他曾批评宋仁宗“不以是非”“以朋党为意”“未能委任贤忠”等过错,不过当时的宋仁宗不是昏庸无能之辈,不然早已龙颜大怒,包拯也被处以极刑 。
包拯为民请命,他曾上疏统治者有关严惩贪官污吏,减少苛捐杂税等为民为国的奏折 。宋仁宗对包拯的谏言也是欣然接纳,并对他委以重任 。这些在《包拯集》中均有记载 。
正是如此,《宋史·包拯传》中才有“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的记载 。足以证明包拯在当时的民间是口碑相当好的官吏,随着民间的盛传,包拯化身为屡断奇案的包公,在人们的崇拜下逐渐神化 。
包拯|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临终遗言,多棺出殡
正如史书中所说,包拯正是一位心系百姓,正直无私的清官,才会得到众多百姓的爱戴 。而他本人在世时对后世子孙也是严以律己,特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包拯的后世也是谨记包拯的遗嘱,不敢有半点违逆 。
按遗嘱上所说,一旦包家任何人违背,该人将永久不能再入包家家谱 。另外包拯在去世前就已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妥当,尤其是出殡方式让人极为费解,连盗墓界都为他立下雷打不动的规矩 。
实则包拯的出殡方式早在三国时就有曹操七十二疑冢,只是包拯与曹操目的不同 。曹操害怕九泉之下有人盗墓,包拯则是体恤百姓不希望自己的离世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于是他将丧事低调处理 。可64岁的包拯逝世的噩耗惊动宋朝黎民百姓,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追悼包拯 。
包拯|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体恤百姓,盗墓立下规矩
就在包拯出殡当日,百姓们前来送包拯最后一程,结果发现有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百姓们一时无法知晓哪口棺材中盛放有包拯的遗体,导致百姓们根本无法紧紧跟随包拯的灵柩举行追悼活动,料事如神的包拯也得偿所愿 。
但百姓们并没就此作罢,人们还是以各种方式缅怀包拯,由于过于思念包拯,以至于开封府碑文上包拯的名字被人们抚摸多次而被磨掉 。
虽21个棺木埋在7个不同地方,盗墓贼敬佩他的为人不去偷盗包拯的墓,盗墓界也因此定下一规矩:坚决不偷盗包拯的墓 。
但日后人们口口相传,又由于多方猜测,致使包拯的墓穴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总有好奇者想要去包拯的墓穴一探究竟,结果当他们打开墓穴时大失所望,里面仅有“包公清廉,吾辈佩服”八个大字 。
包拯|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而包拯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是当时妇孺皆知的事 。按照史料记载,包拯所任官职不小,月晌自然不少 。但实则包拯确实是清贫度日,从不收受贿赂,这是当时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这些好奇者见此情形望也是敬佩不已,从此不再踏迹于此 。
时过境迁,包拯早已离去,可他被人们神化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人物更加证明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
后考古专家考察包拯的墓并将墓穴中的物品进行鉴定后发现,包拯的墓中并没有值钱的金银珠宝随葬,只有一些质朴的物品随葬 。除了有部分墓穴打开后有氧化的现象其他都完好无损 。
如今人们悼念包拯都会去包孝肃公墓园,而那里便是盗墓贼不肯盗墓的地方,或许盗墓贼在包拯面前良心发现才会痛下决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