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陕西老农祖传9道圣旨拒绝上交,被博物馆弄丢2道,最后赔了多少?


圣旨|陕西老农祖传9道圣旨拒绝上交,被博物馆弄丢2道,最后赔了多少?
文章图片

张振华家中祖传的圣旨
经过这次大劫,张家更加注意对圣旨的保护,即便全家生活再困难,卖田卖地,也没有打过圣旨的主意,将它们卖掉 。时间转眼来到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了,张振华敏锐地觉察到局势的不寻常,家中的圣旨等珍贵文物该如何藏起来?
张振华决定开一场家族会议 。1966年4月的一天深夜,一场关系着圣旨、匾额等文物命运的会议召开 。会议持续到深夜,未能形成一致的结果 。当夜,张振华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
张振华内心一惊,谁深夜来,难道家中的珍宝暴露了?张振华小心翼翼开了门,一看是老崔,他是村中工作组成员之一,在村民心中颇有威望 。老崔名叫崔茂学,他原是西北农学院昆虫学教授,被下放到中丰店村 。
崔茂学偶然一次看到张振华家中有一块牌匾,就意识到这块牌匾绝非普通人家所拥有 。崔茂学深夜来访,目的就是提醒张振华要注意保护文物,尽管他还不知道张振华家中有价值连城的圣旨 。
崔茂学不忍心匾额被破坏烧毁,就连夜前来,他对张振华说:“你赶紧把家中的文物该藏匿的藏匿,千万不要透露一丝一毫,也不要跟别人说我来过你的家,切记!”在崔茂学的建议下,张振华将家中收藏的匾额塞入墙缝里藏起来 。
圣旨|陕西老农祖传9道圣旨拒绝上交,被博物馆弄丢2道,最后赔了多少?
文章图片

清朝匾额
一同藏起来的还有9道圣旨 。果不其然,第二天张振华家中就来了很多人要他交出文物 。张振华一口咬定没有,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经此一劫,张家人圣旨的保护来到最高级别,对女眷继续一律保密 。
春来春去,转眼又过去了30多年时间,到了1998年 。已经年过七旬的张振华越来越认为有必要让先祖的荣耀被世人所知晓,加上他自己内疚“一事无成”,连一个大学生也没能培养出来,于是决定将尘封了两百多年的传家宝公开,从而激励张家子孙奋发努力 。
当年春天,张振华来到《西安晚报》编辑部,找到编辑郭兴文,希望他能将家中保存清朝圣旨的消息公开报道 。张振华告知郭兴文,自己之前找过其他媒体希望加以报道,但没有文物部门的鉴定,他们不敢贸然报道 。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西安并不奇怪,毕竟是古都 。张振华此行还有一个想法,希望郭兴文帮忙联系文物鉴定部门工作人员帮忙鉴定 。郭兴文表示同意,他给文物局打电话,被告知工作人员正在查走私文物,实在难以抽出人手 。
郭兴文一看张振华远道而来,加上老实巴交的形象,就决定先去看看情况 。郭兴文回忆时说:“那天我一进那个村庄就感觉来对了,从地理位置和布局来看,一定不会白来,再看到清代建筑的老房子,就知道这圣旨一定不会有假 。”
圣旨|陕西老农祖传9道圣旨拒绝上交,被博物馆弄丢2道,最后赔了多少?
文章图片

郭兴文
当张振华将圣旨等文物展示给郭兴文观看后,郭兴文立即给总编辑打电话,让他将头版新闻留着,自己很快将刊登一篇震惊世人的报道 。当时总编辑还对郭兴文提出质疑,问:“你就这么有自信?那些圣旨都是真的?”
【圣旨|陕西老农祖传9道圣旨拒绝上交,被博物馆弄丢2道,最后赔了多少?】郭兴文在电话中给予肯定回答,“我就是这么自信!我敢打包票,这些圣旨都是真的 。”
很快,一篇标题为《长安农家藏九道圣旨》刊登在《西安晚报》头条 。紧接着,《西安晚报》连续两天用整版报道这件事,一度还成为当年全国十大新闻之一 。
这一下子引起了轰动,全国超过700名采访人员涌入西安,来到张振华家采访 。紧接着,专家、学者、文物贩子等等也来了 。张振华一下子懵了,作为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哪里见过这样的大场面,有文物贩子私下更是以高价格诱惑他,希望他将9道圣旨卖给他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