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甲|鱼鳞VS铁皮:板甲防御技术满点,为何古代中国却钟情于鳞甲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金戈铁马入梦的冷兵器时代,战争似乎都离不开铠甲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往往是敌我双方点对点的对冲 。
简单地从器物层面讨论战争,那就是矛和盾的故事,矛主攻,盾重防 。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是每一个将士的期望 。“孚甲以自御”,叠甲向来是为了阻挡伤害的,就如蜗牛、海螺随身背壳,遇险躲藏;
文章图片
因此,用整张铁皮制成全身重铠,虽然板甲增加了承压面积,可以减少对身体局部造成大伤害,但这就像一个严严实实的铁罐头,有点不够轻巧灵活 。板甲的质量大,当枪、箭等直接作用于击中点,板甲如同虚设 。因此,板甲在中国没有市场 。
三、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板甲?冶炼技术不到家,武器重技多于力,战场不需要才是重点
(一)冶铁技术不到家,更爱铸铁的中国人
中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但到公元前十六世纪才开始用青铜,而西方的青铜时代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纪便开始了 。西方人知道用铁应不迟于公元前十五世纪,中国人使用铁器的最早证据是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六到七世纪 。
当公元前1000年,欧洲进入铁器时代初期,同时期的中国,由于铜器使用发达,对铁器的推广使用并不迫切 。事实上,整个春秋战国都是青铜武器的天下,而公元前八世纪亚述军团的主要装备就全是铁器 。
以全覆盖板甲的典型代表钣金甲为例,几乎全部由沉重的钢铁打造,因此重量曾夸张到需要小型起重机才能将一个身着钣金甲的骑士吊运到马上,但是随着冶铁和锻造技术的提高,欧洲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整体式铠甲的穿着使用上更加得体舒适 。
中世纪,板甲制霸欧洲得益于高炉的发明和水力锻机的出现 。
古代中国从青铜时代起就重铸轻锻,比起冶铁更爱铸铁,在铸铁方面一直世界领先,而铸铁在冷兵器时代价值不大 。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统治,炼铁主要是为了制造农具和武器 。
文章图片
炼铁更多运用于农业,《天工开物》记载:“凡治地生物,用锄、鎛之属,熟铁煅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 。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 。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
国内的长期和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军事需求无法转化为国家政策,冶铁技术难以进一步发展 。板甲制作耗时长,用量大,技术和成本上不会被接受 。
(二)时人重技,武器多为长枪、弓、弩
中国古代武器众多,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十八般武艺”,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这十八种兵器 。中国人重技,战场上用于近身攻击的武器多长枪,刀、剑和戟,远攻有弓箭和弓弩 。
中国历史上一向重视弓弩的应用,弓弩技术比较完善,弓箭弩箭威力大,板甲面对这类穿透性强的武器时防护能力不如鳞甲,甚至会因灵活度不够降低逃脱可能 。
唐宋以来,更是在战场上出现了火药武器 。《武经总要》提到的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开始使铁制铠甲的防御能力大大降低 。打不过还躲不过,中国人又一次的考虑提高铠甲的灵活性 。
除了被中国建制式正规军使用的刀枪剑箭为代表的强杀伤力穿透性武器,钩棍叉耙这类农具也会被临时招募的乡勇带上战场 。
推荐阅读
- 鱼鳞病怎么治 ?食疗偏方可尝试[图]
- 铁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 鲜铁皮石斛怎么个吃法
- 中国十大禁菜之铁板甲鱼,沸水煮鳖享受折磨的乐趣 变态至极
- 8年初心不改 山谷中打造铁皮石斛基地
- 女人喝铁皮石斛禁忌(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