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为何能在与明军的交战中以少胜多呢?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 , 清太祖努尔哈赤有着最大的功劳 ,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 在军事上更是有着强大的实力和才能 , 努尔哈赤一生中打过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 那么他屡次以少胜多的秘诀是什么呢? www.br />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 清朝的奠基者 , 后金开国皇帝 , 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 ,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 , 建立后金 , 割据辽东 , 建元天命 。萨尔浒之役后 , 迁都沈阳 。之后席卷辽东 , 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内容来自br />
努尔哈赤为何能在与明军的交战中以少胜多呢?
文章图片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起兵就能统一女真各部 , 对抗大明也都是以少胜多? br />努尔哈赤在起兵之初所能依靠的不过是十三副铠甲、三十余匹战马而已 , 其实力与影响力均无法与海西女真乃至建州女真中受到明朝扶持的仇人尼堪外兰所匹敌 。在这种境遇下能否以智胜敌 , 不仅仅是彰显谋略的炫耀 , 更像是决定生死的条件 。今日新鲜事/font>
身先士卒 , 勇武坚毅 /font>
虽然智取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收益 , 但在作战中完全依靠以智取胜是不现实的 , 在冷兵器时代 , 强攻还是获得胜利的基本手段 。而在强攻的过程中 , 主帅的意志和偶像作用有时会对士兵的战斗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www.br />万历十二年(1584年)征栋鄂部 , 酋长阿海巴颜“聚兵四百据城以待” , 努尔哈赤纵火焚城楼及村中庐舍 , 又亲自率领12人伏于浓烟中 , 趁城内以为敌兵已退出城观望之机 , “突出击之 , 斩四人 , 获甲二副” 。在攻打翁科洛城时他又亲自“登房 , 跨脊上射城內之人” , 不料身中两箭流血不止 , 众人欲上前扶他时 , 却被他制止:“尔等勿得近前 , 恐敌知觉 , 待我从容自下 。”结果因伤势过重几次陷入昏迷 , 直至“次日未时其血方止” 。次年二月 , 努尔哈赤率75人攻打界番寨遇敌400余 , 在兰岗之野展开战斗 , 他又单骑迎敌 , “奋力一刀挥讷申肩背为两段 , 随转身射巴穆尼于马下” 。内容来自br />
类似的记述在《满洲实录》中还有“太祖四骑败八百兵”、“太祖独战四十人”、“太祖善射救旺善”、“太祖富尔佳齐大战”等等 , 记录了努尔哈赤“开创艰难自大东”的种种历程 。当勇武的领袖遇到善战的兵士 , 战斗力便自然地得到激发 。据学者考证 , 万历四十年(1612年)、四十一年努尔哈赤两次征乌拉时 , 仅在乌拉城下便损兵115人 , 但“诸王臣军士皆奋勇冲击”、“两军之矢风发雪落 , 声如群蜂 , 杀气冲天” 。八旗兵士气之盛 , 可见一斑 , 连驻守辽东的明军将领也不得不称赞说:“其来如骤雨 , 去如飘风 。” [985424.com]
四两拨千斤的谍战运用 www.br />“知己知彼 , 百战不殆”一直被奉为用兵圭臬 。《孙子兵法·用间篇》云:“明君贤将 , 所以动而胜人 , 成功出于众者 , 先知也 。先知者 , 不可取于鬼神 , 不可象于事 , 不可验于度 , 必取于人 , 知敌之情者也 。”简言之 , 要依靠间谍来获取敌方的情报 , 而善于进行谍战正是努尔哈赤用兵的另一特征 。https://www.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