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何偏偏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背后原因揭秘

历史进入到中平六年(189) , 时年33岁的汉灵帝去世 ,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 。在帝都洛阳中 , 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与以张让、段珪为首的宦官势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 笔者称之为“洛阳宫变” 。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font>
在洛阳宫变中 , 何进被宦官所杀 , 张让、段珪等人亦被逼自尽 。至此 , 洛阳宫变以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覆灭而告终 。不久之后 , 董卓便篡夺了洛阳宫变的胜利果实 , 擅行废立 , 废掉汉少帝刘辩而拥立陈留王刘协 。[985424.com]
毫无疑问 , 董卓擅行废立 , 势必有树立个人权威以便自身专权的企图 , 此点无需怀疑 。但他为何偏偏选中了刘协呢?这里面的具体因素有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 , 笔者在立足《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基础上 , 认为其实可以用以下三点进行解释: br />第一:董卓自认为与刘协“有亲” copyright br />众所周知 , 刘协生母是王美人 , 其在刘协出生不久便被何皇后毒害 。此后 , 刘协便由汉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 。正因如此 , 刘协在当时有一个外号 , 那便是“董侯” 。copyright br />
董卓为何偏偏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背后原因揭秘
文章图片
【董卓为何偏偏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背后原因揭秘】由于董卓本人恰巧也姓董 , 故而董卓自认为自己与董太后是同族之人 , 那么就与“董侯”刘协存在特定的关联 , 正如《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刘协)为董太后所养 , 卓自以与太后同族 , 有废立意 。” 内容来自br />在此情况下 , 董卓对刘协的认可度迅速提升 , 故他拥立刘协为帝便是理所应当之事 。需要说明的是 , 这一切只是董卓的一厢情愿 , 事实上他与董太后和“董侯”刘协并无半点关系 。董卓此举 , 其实是想借此拉高自己的身份而已 。https://www.br />第二:刘协遇事稳重 , 有帝王之相 copyright br />
洛阳宫变后 , 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在当时的表现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后汉书·董卓传》所载: [985424.com]
帝见卓将兵卒至 , 恐怖涕泣 。卓与言 , 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 , 遂及祸乱之事 。br />
由此可见 , 刘协相比于刘辩而言 , 更加稳重和从容 。换言之 , 刘协更具帝王的资质和才能 。通过这次对话 , 董卓无疑认为刘协更加贤能 , 更适合为帝 , 即史书中所说的“卓以王为贤” 。copyright br />需要指出的是 , 董卓绝非是为东汉前途考虑才拥立较为贤能的刘协为帝 , 而纯粹是把刘协贤能的这一客观事实当作他擅行废立的理由 , 以此来堵住群臣之口 。因此 , 究其本质 , 董卓的目的无非还是为了个人专权! 今日新鲜事br />第三:刘协年纪较小 https://www.br />刘协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 , 故而在洛阳宫变时仅仅才9岁 。对于董卓而言 , 改立刘协为帝 , 无疑更加利于自己掌控 。毕竟 , 对于军阀而言 , 皇帝年龄越小便越具有利用价值 。https://www./font>
客观地说 , 与上述两点相比 , 刘协年纪较小才是促使董卓下定决心拥立刘协的最大动因 。而这背后 , 赤裸裸地显示出董卓意图专权之心是多么的强烈 。https://www.br />基于上述分析 , 洛阳宫变后 , 董卓之所以选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 其实是经过一番综合的考量 。只有拥立刘协 , 才最大程度符合董卓的利益 , 才更便于董卓专权!以上是笔者个人观点 , 期待各位的其它高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