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代|遍地信息碎片的“后真相时代”,深度思考有多重要?( 二 )


另一方面,电视让人们陷入狂热的情绪之中。由于电视呈现的图像极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命运共同感等强烈的情绪;随着这种情感共鸣的日益高涨,电视制作方为了获得更多观众,又会转过头来附和观众的情感。“9·11”事件相关影响就是如此,电视媒体先将美国国民推入恐怖的深渊,而后进一步促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激化憎恨、复仇等极端情绪,最终剥夺他们冷静的判断力——福克斯电视台正因此收获了高收视率。
聚焦现代|遍地信息碎片的“后真相时代”,深度思考有多重要?
文章插图
与此相关地,电视也意味着话语霸权。电视不断主导舆论风向,结果,多数派被加速形成,少数派又有被排除的倾向。个性化的观点被视为“异端”,附和主流话语才便于“合群”。
正因电视的种种弊端,主播的存在才格外重要。通过定义、讲述、质疑、采访,主播探寻着图像真正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唤起人们对那“看不到的部分”的想象力,从而填补图像的片面和单薄的缺陷。他们运用“语言的力量”,展现事物的丰富性,剖析不易看透的现代社会,让观众意识到简单事件背后的复杂,推动人们进行多维思考,让智慧生根发芽。
而到了如今“人人皆主播”的时代,情况有变得更好吗?
由电视产生的共同记忆日趋稀薄,通过电视形成公共领域、公共交流平台也比以往更难。人们大多不再看电视,而把视线转向手机屏幕。去中心化的时代里,人们聚拢在大V、KOL周围,但他们真的比具有新闻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传播事实甚至监督权力的专业新闻主播更好吗?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吃瓜、等反转,把人捧上神坛,又将其拉下,轻易对各种事件口诛笔伐……我们离这种情况有多近?夺下奥运首金的选手因曾发过收藏耐克鞋的微博而被网络暴力,比赛失利的运动员发自拍自嘲也遭受同样待遇,流量明星点赞奥运选手被认为是“蹭热度”,普通网友只要显露出一点为对方选手说话的倾向,或表达对其他国家、地区选手的喜爱,也会被扣上一顶顶“政治不正确”“卖国”的帽子。
聚焦现代|遍地信息碎片的“后真相时代”,深度思考有多重要?
文章插图
在这个“后真相”(post-truth)时代,发言权下沉,浮于表面的语言和虚假信息肆意泛滥,条理的混乱受到纵容,空洞的流行语、粗暴的言辞飞扬跋扈,而力图报道事实和真相的严肃媒体,影响力却日渐低下。
而作为如今许多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社交媒体使人们处于一个经算法过滤、“智能隔离”的“信息茧房”中,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受其影响。在这个充满相似想法的回声室里,人们几乎只看到自己偏好的事物,无论它们的真实程度如何。并且,人天然地倾向于相信支持自己观念、容易产生共鸣的信息,而抗拒不符合自己认知的部分。如此,广泛了解不同意见的机会相应地减少,这导致人们无法从全局俯瞰事物,也难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意义,社会分层也将进一步扩大。
身处网络空间,人们还常常模糊了“社交”与“讨论”之间的界限,误把本应理性进行的公共讨论当作与陌生人的“社交”,以至于围绕某个公共议题的“讨论”一旦没有达成共识,便很容易产生“日常社交空间被冒犯”的感受。于是,共情、包容和反思退居其次,基于情绪、立场、身份的攻讦成了回怼的主要手段,人人都在重复使用梗和口号,强化着自身的已有认知,不同的想法也愈发互不相容。
如今的互联网生态,与其说是促进了公共讨论,不如说是走向了公共讨论的反面——狂躁、非理性,对少数派、弱势者极为苛刻。公共讨论环境被恶意与极端化情绪吞噬,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逐渐融入人们的潜意识,网络暴力屡见不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