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在医疗人工智能里「集体哑火」的BAT

“我们也快吃不消了,投了这么多钱,就希望可以马上就给我拿证,让新的融资进来。”
两年前,一位投资人曾向雷锋网诉苦道。
对于到处攻城略地的BAT来说,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是:投资人口中的“拿证”,有钱、有人、有资源的自己,至今颗粒无收。
医疗器械的三类证是什么概念?这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应用风险。三类的风险等级最高,植入式心脏起博器、人工晶体属于三类,用于辅助诊断用途的医学影像AI产品也属于这一类。
对于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来说,三类证是最重要的入场券。而当前没有三类证的医疗AI公司,犹如怀有一身教学绝技,但没有在校内教学资格的老师。纵使本事不小,也上不了台面,更赚不了钱。
相比之下,行业里的十多家创业型友商们,已经小有所成。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已经陆续有15款AI产品通过了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一些跑得足够快的公司,已经进行上市前的准备。
还记得,2017年阿里健康副总裁柯研豪言,“我们的期望是在十年内用医疗AI帮助医生承担一半的工作量。”腾讯觅影发布时,马化腾为它转了一条朋友圈,评价到:一小步,有希望。
然而,当初的豪言状语和满怀期待,在现实面前遭到了重重一击。
或许,巨头的文化和基因里面从来没有担心过营收方面的问题。如雷锋网2019年采访腾讯副总裁丁珂时所言,“我们从来不会只从财务的角度去考核。能够赚钱当然好,但我们也知道一个道理——粮草充足,兵马才能跑得快,打仗才能更有信心。”
但是,在激烈的医学影像AI赛道上,谁会希望“无证狂奔”?对于BAT来说,拿证这件事究竟是内心佛系,还是无能为力之后的一种自我安慰?
审批大势下的行业寒潮时间来到两年后。
2019年7月3日,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发布《深度学习辅助决策医疗器械软件审评要点》,审评要点对与深度学习算法相关的数据集、算法开发、临床验证等方面进行规范说明。
这时候医学影像AI的神秘感已经消散,少有新资本流入,也几乎看不到新鲜血液的出现。
“2019年是医学影像AI的一场寒潮。”有投资人向雷锋网感慨,“我们也快吃不消,投了这么多钱,就希望可以马上就给我拿证,让新的融资进来。”
然而,监管层面并不会因为资本的挣扎而有所放松。放眼世界,NMPA对于三类证审批的严格都是排名前列。
据动脉网报道,今年的WAIC上,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评审二部副部长郭兆君曾表示,“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我们一直强调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全生命周期指从一个产品的基本概念建立,一直到最后这个产品不再维护,不再使用为止。在全生命周期监管中,我们要贯穿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全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
国家层面的信号很明显:对于医疗AI,严格的监管将有力于保障患者的利益,进而消除产品面临的风险。这种严格的审评心态,再配以从未设立过的审评标准,对以融资过活、缺乏稳定现金流的医疗AI公司来说,是一场艰难的等待。
一位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表示,从场景选择、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试用调整,再到审评审批、进入价格目录、规模营销,一个医疗人工智能软件的生长周期大致可分为上述七步。对于企业而言,走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以科亚医疗为例,科亚医疗研发总裁曹坤分享了过审的各个时间点:“2016年开始研发,取得注册检测报告;2017年完成了前瞻临床实验、提交注册;2018年初进入审批绿色通道,同年获得欧盟CE认证;2019年完成了回溯临床实验;2020年1月获得NMPA首张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