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在医疗人工智能里「集体哑火」的BAT( 三 )


然而去年的疫情,让腾讯把医疗健康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健康码、与省市级卫健委合作的电子健康卡和医保电子凭证。虽然大获成功,而2020年也同时是医学影像AI审批的最好窗口。
很难说,觅影是不是错过了最好的窗口期。
再比如,在上半年的一些行业展会上,百度智慧医疗的主打产品是智慧病案方案、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等,侧重于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医院改造,这样的操作更有一家医疗信息化厂商的影子。
所以,不管是腾讯还是百度,现如今的战略重心大概率不再是医学影像AI。
第二、营收带来话语权
2021财年,阿里健康实现营收155.18亿元,经调整后利润净额为6.3亿元,同比增长198.5%,实现扭亏为盈。换句话说,在前些年,阿里健康一直在“亏损”。而来自于服务的收入为2.84亿元,不及总营收的零头,同比增长12.4%,远低于医药电商业务的63.2%。
曾有人向雷锋网表示:阿里健康在内部的存在感比较低,也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在这样的情况,归属于服务的医学影像AI业务线,或许也难以在大公司的内部争取更多的钱和资源。
腾讯在2020年财报中,优先提及了腾讯医典、腾讯健康小程序、医保电子凭证等最新业务的“抗疫”成绩,对于觅影的描述仍然强调“速度与效率的提升”,对于审批的进度没有透露。
从整个事业群来看,腾讯CSIG为医疗、交通、教育等不同产业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将会产生很大的销售、开发成本,势必会影响其整体的利润。至于丁珂此前所说“商业化不是腾讯医疗的第一步”。如果不是第一步,那第二步呢?
从根本上来说,BAT的医学影像AI部门,仍是个花钱的部门。BAT每一年数次的考核要求,对于短期内出不了结果的医学影像AI部门成员来说,都带着不少的委屈和煎熬。
此外,大公司历来喜欢搞赛马机制,一类产品、多个事业部同时在做,在BAT里面这种现象非常常见。阿里云和阿里健康,腾讯优图和AI Lab,百度智慧医疗和百度健康等。但是,赛马机制也有一个弊端:大家力不往一处使,不能形成更强的向心力,导致重复建设、消耗资源,甚至在一些关键项目上有被竞对超越的风险。
第三、高管的变动
以阿里健康为例,短短几年时间里,CEO的人选换了3波。
自2013年9月起,王磊出任阿里的淘点点事业部总经理。2015年,王磊担任阿里健康执行董事兼CEO。三年后,阿里健康宣布新的董事会人事任命,更换公司CEO人选——王磊卸任,沈涤凡接任。
再到2020年3月,朱顺炎正式出任阿里健康董事长兼CEO,沈涤凡回到阿里巴巴。值得注意的是,朱顺炎、王磊和沈涤凡也都不具备医疗背景。隔行如隔山,对于医疗产品审批这样花钱、又看不到前景的业务,是否有足够的魄力投入?
再看腾讯。
从2015年开始,作为腾讯医疗业务的开创负责人,丁珂带领团队建立了腾讯的医疗业务矩阵。但是,丁珂在业内一直被公认为“安全专家”,他也不具备医疗行业的深厚积累。如今,丁珂的大部分精力还是回归了安全。
此外,在2018年,为腾讯觅影站台的多数是腾讯副总裁陈广域,随后就渐渐淡出,现在他是云CSIG产业生态合作负责人。现在,腾讯觅影的总经理是钱天翼,彼时他还只是医疗健康事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
总结起来,不同的高管有不同的理念和思考路径,对各类产品的重视度也完全不同。一些新官上任后,往往喜欢把过去领导重视的东西,全部推倒。这会给原本的团队带来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其次,前任高管们在任时职级或话语权较高,可以为自己的部门争取来更多的资源,如丁珂和王磊,这些公司元老的加盟,在早期可以为创业项目带来更多的增长动力,但是元老离去后,项目能否继续保持原有的优先级和关注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