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是怎么回事?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多图)( 二 )

[985424.com]
赵国第二次邯郸保卫战发生于战国末期的赵孝成王时期 。https://www.br />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大举进攻韩国的上党地区 。此时的上党,因为与韩国本土被秦军分隔开,守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摆在其太守冯亭目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殉国而死,要么投降秦国 。[985424.com]
冯亭不愿意带着满城军民一起赴死,更不愿意投降秦国 。危难之际,他想到了赵国 。一是上党地区紧挨着赵国本土,二是赵国综合国力很强,若是取得了赵国的支持,很有可能会转败为胜 。但是,国与国之间是因利相交,所以为了取得赵国的支持,他决定将秦军即将攻取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 。https://www.br />尽管对于要不要接受韩国的上党,赵国朝野出现了分歧,但是,最后利令智昏的平原君、赵孝成王叔侄二人还是接下了冯亭献上的这份实为烫手山芋的“大礼” 。copyright br />
秦国眼看着韩国上党守军就要坚持不住了,坐等着攻取上党,扩大地盘呢,冷不防赵国接管了上党,这煮熟的鸭子竟然飞到了赵国的饭桌上,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copyright br />后面毫无疑问的是,秦、赵两国之间因为上党打起来了 。/font>
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经病死了,蔺相如也病倒了,执掌军政的还剩下大将廉颇 。于是,赵国以廉颇统帅赵军与秦军相持于长平(今属山西省高平市境内) 。copyright br />长平之战打了两年,廉颇清楚两军实力的悬殊和优劣势,就固守不出,秦军却也没办法 。www.br />后来,秦相范雎(即范睢)出来施反间计,加之赵国倾举国之力来打仗,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可廉颇就是不出战,这不是浪费钱吗?于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派出赵奢的儿子赵括撤换了廉颇 。今日新鲜事br />临战换将本就是大忌,何况是用从未上过战场、没有作战经验的毛头小子撤换久经战阵、威望极高的老将,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内容来自br />
长平之战,赵国军队被杀四十余万,国力骤降,从此一蹶不振 。今日新鲜事br />这还没完,秦军一鼓作气,又横戈跃马,杀到了邯郸城下,大有“不破邯郸终不还”的架势 。copyright /font>
赵国被迫在第一次邯郸保卫战结束近百年后,进行第二次邯郸保卫战 。[985424.com]


邯郸之战是怎么回事?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多图)
文章图片
三、邯郸苦战 [985424.com]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杀到邯郸城下,赵国第二次邯郸保卫战爆发 。https://www.br />秦军这边,是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都是秦军主力,赵军这边,是长平之战后剩下的残军拼凑而成的不足十万人 。虽然赵军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是敌人兵临城下,也只有拼死一战了,所以同仇敌忾,皆有死战之心 。br />王陵多次率军攻击,皆被赵军击败而退 。[985424.com]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打了一年,号称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秦军竟然在邯郸城下裹足不前,破灭了无往不胜的神话 。[985424.com]
用现在的话说,“打仗是烧钱”的生意,过去也是一样 。没有钱,是打不起仗的 。尽管秦国国力底子厚实,但是由于常年的征伐,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的,所以国力渐有不支之势 。秦昭襄王嬴稷对于王陵的毫无战果日益不满,于是强迫武安君白起出战,以期攻破邯郸城,灭掉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赵国 。内容来自/font>
可是,白起一是在长平之战中屠杀赵军太多,赵人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二是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进攻赵国已经没有了必胜的把握,所以多次予以拒绝 。https://www.br />见白起不听使唤,秦王大怒,最后在范雎的挑拨下,赐死了白起 。白起虽死,但灭赵仍需进行 。秦王派出了久经沙场的王龁替代王陵出战,此外还重新补充了十万军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