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文官武将都是什么性格?汉朝基因对此影响有多大?( 二 )


三国时期文官武将都是什么性格?汉朝基因对此影响有多大?
文章图片
董宣当街斩杀湖阳公主家奴,光武帝刘秀想替姐姐找回一点面子,但是董宣既不给他面子,也不给他里子:“想按下我高贵的头颅,门儿都没有!”其实刘秀是没真心要按下去,要是真想按,那些执戟郎中哪个不比董宣力气大武功高?
丢了面子的刘秀还破了财:“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
在这场按脑袋比赛中,刘秀和董宣都是赢家,明君诤臣,开创了一个盛世 。
汉朝文官的高洁强硬或者说有点强悍,到了三国时期,也没有弱化,汉末桓灵二帝的“党锢之祸”并没有吓倒有骨气的文人,就连那个被后人诟病唾骂的司马懿,也是有一把硬骨头的,他曾经很不给曹操的面子:“魏武帝(曹操)为司空,闻而辟之 。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不给曹操的面子,孔融也不给曹操的面子,有事没事就找茬损他一顿,要不是被人家抓住了“不孝”的把柄,曹操还真奈何他不得 。
曹操曾经很伤心,因为他的老伙计、文官之首荀彧荀令君也跟他闹掰了,这位能文能武的老夫子,坚决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弄得荀彧在世,曹操都不能再进一步 。
与荀彧同为大汉忠臣的诸葛亮,也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而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刘备怎么请都不去,他们不理刘备,也不理刘表,曹操要是不拿汉献帝刘协当大旗,根本就不可能招揽那么多人才 。
从司马懿诸葛亮荀彧三个人身上,我们都或多或少能看到汉朝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到了魏晋时期,就完全发生了变异,成了放荡不羁荒唐玩世,不管“魏晋风度”好不好,绝大多数都不肯低头,这倒是不好否认的 。
汉朝的武将都想万里觅封侯,三国名将也有一颗忠义报国心
三国时期文官武将都是什么性格?汉朝基因对此影响有多大?
文章图片
汉朝出名将,这一点连盛唐与之相比,也要略逊一筹,甚至就连坏蛋窦宪,那也是开疆拓土扬威异域的一代名将 。《十七史百将传》里有二十一位唐朝名将,那么两汉三国有多少人呢?四十一个:西汉九个,东汉十九个,三国十三个 。
从西周姜子牙开始到五代十国刘词为止,十七朝一百位名将,两汉三国占了四成多 。这说明四百多年的汉朝一直在打仗,而且基本都是在开疆拓土与异族作战 。韩信卫青霍去病成了三国名将的榜样,就连枭雄之子,也以卫青霍去病为偶像,比如曹操那个黄须儿曹彰曹子文 。
曹操是个武功高手,刺杀张让未遂,一把手戟抡得风雨不透,硬是杀出重围跳墙跑掉了 。曹操个子不高武功很好,曹彰比他爹个子高武功强:“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
曹彰之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出场次数不多,是因为他基本不跟刘备孙权打架,他一门心思专打异族,而且打得异族俯首帖耳:“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 。北方悉平 。”
曹彰就想学老前辈卫青霍去病,对他爹称公称王都不感兴趣:“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三国的名将们,绝大多数都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不但在正史中勇猛无比,其高风亮节也足以成为万世楷模,他两次猛怼刘备,完全是出于忧国忧民:“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
三国名将言必谈卫霍,行必循大义,张辽八百破孙权十万威震逍遥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他最出彩的一战,还是白狼山阵斩蹋顿单于:“建安十二年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 。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 。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

推荐阅读